本文聚焦国人睡眠现状,通过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结果引出一系列睡眠相关问题,如带“勾”的鼾声、“鬼压床”现象、助眠药物使用、褪黑素效果、可穿戴设备监测可靠性以及常见睡眠误区等,并给出专家的专业解读和建议。
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令人关注。目前,我国人群夜间平均睡眠时长达到了6.85小时,相较于去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不过,大家的入睡时间却推迟了17分钟。与此同时,午睡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超过七成的人午睡时间超过了30分钟,午睡时长有所延长。
在睡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比如带“勾”的鼾声、“鬼压床”现象。此外,助眠类药物是否真的可靠,可穿戴设备监测出的睡眠状况又是否值得信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01 出现带“勾”的鼾声,需要就诊吗?
专家表示,偶尔出现睡眠不佳的情况,在临床上通常被定义为睡眠障碍,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疾病。除了常见的失眠问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其显著特征就是出现带有“勾”的鼾声,具体表现为鼾声会突然降低,随后升高,再突然消失,而且间隔几十秒至几分钟后可能会再次出现。
专家特别提醒,并非所有打鼾都需要去医院就诊。但如果打鼾导致白天总是感到困倦,那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
02 为何会出现“鬼压床”?
“鬼压床”这一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睡眠瘫痪。它既可能出现在健康人群中,也可能与某些疾病存在关联。
在入睡初期或者即将醒来的时候,身体的运动功能会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大脑依然保持活跃,并且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会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身体,产生被束缚或者被控制的感觉。
专家提醒,如果“鬼压床”现象频繁发生,有可能与发作性睡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疾病有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03 入睡困难,药物该怎么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静类安眠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苯二氮䓬类药物,例如安定、氯硝安定;另一类是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其中,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此外,褪黑素类药物、部分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以及中成药也都具有一定的安眠效果。
专家强调,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该根据自身需求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并且不宜长期使用。建议在一个月内逐渐减量或者停药,而且减量过程要逐步进行,避免突然停药。
04 褪黑素真的“助眠”吗?
有两类人群适合补充褪黑素。一类是生物钟紊乱者,比如需要倒时差或者倒班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补充褪黑素来调整睡眠和觉醒时间。另一类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生物钟节律性减弱,适量补充褪黑素有助于改善睡眠。
然而,也有部分人群不适合服用褪黑素,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抑郁症患者,以及患有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褪黑素作为一种“激素”,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多种副作用,像头痛、头晕和白天嗜睡等。
专家指出,尽管褪黑素本身不会产生依赖性,但长期依赖外源性褪黑素可能会影响人体自身褪黑素的分泌。因此,建议使用时剂量不要超过2毫克,并且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
05 可穿戴设备监测出的睡眠状况真的可信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监测睡眠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专家提醒,虽然这些设备能够估算一定的睡眠时长,但它们无法准确判断睡眠的深浅程度。所以,如果错误地应用或者过分依赖这些设备的监测结果,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06 这些关于睡觉的误区,你“踩坑”了吗?
误区一:睡得越多越健康 ❌
实际上,长时间睡眠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寿命缩短和认知功能障碍。
误区二:熬夜后使劲睡就能补回来 ❌
熬夜后不宜长时间补觉。专家建议,熬夜结束后的两小时内可适当补充睡眠,午后3点前补睡半小时至一小时为佳,这样有助于晚上获得良好的深度睡眠,保证第二天能够有良好的工作状态。
本文围绕国人睡眠现状展开,介绍了睡眠时长变化,详细剖析了睡眠中常见的问题、助眠药物使用、褪黑素效果、可穿戴设备监测以及常见睡眠误区等内容,并给出了专家的专业建议,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睡眠问题,保障睡眠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