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政法机关的工作举措,详细介绍了当地通过打造“法治 + 民俗”普法模式、搭建“呗哝”调解平台、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等方式,在提升民族群众法治素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宛如一颗镶嵌在大石山区的明珠。这里壮族人口占比高达 98%,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天等县政法机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主线,多管齐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长治久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打造“法治 + 民俗”普法模式 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天等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壮族三月三、侬侗节、霜降节等众多街庆活动,不仅是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法治宣传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天等县政法机关巧妙地将法治宣传融入民俗活动中,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法治 + 民俗”普法模式。
3 月 18 日,驮堪街“2・19”街庆民俗活动在一声嘹亮的唢呐声中热闹开场。在街头入口处的“法律服务站”前,“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远离邪教”等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政法干警和律师们在现场设置的法律咨询台前,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有趣的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群众普及识别邪教组织、防范毒品侵害等实用知识。
“边逛市集边学法,这样的宣传很接地气。”街庆活动现场,群众黄美莲拿着普法手册,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据悉,天等县政法机关一直致力于将法治元素融入传统民俗活动中。他们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展板、印制实用的宣传单、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扫黑除恶、反邪教、反电诈、禁毒等法治宣传活动,引导群众不断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成为“法律明白人”。
2024 年以来,天等县紧紧抓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侬峒节、三月三、霜降节等重要节点,精心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将法律知识巧妙地融入山歌、小品、相声、歌曲等节目中,让群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法律知识。此外,天等县还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准备了实用的小奖品,吸引了众多群众踊跃参与。
不仅如此,天等县还组建了专业法律宣讲团队,深入民族群众聚居村落,围绕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专题讲座。宣讲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为群众答疑解惑,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心中。
据统计,2024 年以来,天等县结合各类民俗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达 10 场次,发放宣传资料数万份,惠及群众 3000 余人。通过这些活动,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搭建“呗哝”调解平台 培育“呗哝”调解品牌
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是天等县政法机关构建平安家园的重要着力点。天等县民风淳朴,村民相见都以“呗哝”相称,这份亲切的称呼背后,是浓浓的乡情和邻里情。近年来,为了妥善化解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天等县公安局借助“呗哝”之力,精心培育了“呗哝”调解品牌。
天等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呗哝”调解室于 2021 年正式成立。这里由一名社区民警主持日常工作,同时聘请退休社区干部、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担任“呗哝”调解员,并邀请村干部、族老、乡贤和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以轮驻或随驻方式参与调解,形成了强大的调解合力,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大家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这个事情大家各让一步。”在城关派出所“呗哝”调解室里,“呗哝”调解员莫全飞和社区民警正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莫全飞运用缓和气氛、倾听说理、讲法决断、劝说和解等一套“组合拳”,让原本有矛盾的 4 名村民相视一笑、冰释前嫌,成功化解了纠纷。
自 2025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实施以来,为了适应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形势,天等县通过组建“呗哝”调解队,在 15 个村级调解室推行“法律宣讲 + 民族语言 + 习俗尊重”工作法。数据显示,“呗哝”调解室排查矛盾纠纷 468 起,化解 454 起,化解率达 98.7%,切实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
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 切实维护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天等县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外出务工,为了全力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天等县精准施策,专门设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站,为务工人员提供专业、贴心的法律服务。
2024 年 12 月中旬,天等县务工人员韦某在南宁市遇到了欠薪难题,焦急万分的她来到天等县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站寻求帮助。
“虽然合同未盖章,但微信考勤记录、工友证言等足以构成完整的证据链。”“1 + 1”中国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王鸣剑仔细查阅韦某提供的证据材料后说道。随后,王鸣剑向韦某详细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依据韦某提供的考勤记录,迅速联合南宁劳动监察部门开展现场取证工作。仅用 72 小时,便成功锁定关键证据,高效助力韦某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翻开王鸣剑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来自各地务工人员的求助信息。面对每一位群众的急切诉求,王鸣剑都耐心倾听,逐一给出专业的维权建议,并全程跟踪维权进展,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切实做到让每一位求助者安心、放心。
此外,天等县通过持续强化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在崇左市挂牌成立“法院 + 工会 + N”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室。法院、工会及相关部门通过协同联动,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协同调处机制,有效维护了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
本文详细介绍了广西天等县政法机关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为。通过打造“法治 + 民俗”普法模式,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搭建“呗哝”调解平台,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切实维护了民族群众尤其是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这些举措凝聚了全县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为天等县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