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平台线上榜单成为餐饮店“流量密码”后,催生“制售假牌匾”产业链的现象。以上海普陀警方破获的一起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件为例,揭示了假“必吃榜”牌匾的制作、销售情况,以及平台和相关团队采取的治理措施,旨在提醒消费者和商家警惕此类造假行为。
在当下,美食平台的线上榜单就像是一座“美食地标”,为众多美食打卡爱好者提供了参考。这些榜单本应是消费者发现优质餐厅的指引,但随着榜单荣誉逐渐成为餐饮店吸引顾客的“流量密码”,一些不良商家开始打起了歪主意,甚至催生出了一条“制售假牌匾”的产业链。
3月14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件。上海普陀警方在市局经侦总队的指导下,综合相关平台及市民提供的线索,展开了深入调查。最终发现,有涉事团伙通过某电商网店,大肆销售假冒的“必吃榜”牌匾,累计非法牟利高达百万元。目前,该团伙的主要成员已全部落网,均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起案件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去年11月。上海普陀警方接到辖区居民李先生的报警。李先生称,他在一家餐厅就餐时,发现店内悬挂着某平台的“必吃榜”荣誉牌匾。然而,当他在线上查询时,却并未找到该餐厅上榜的信息,而且店内餐品的口感也很差,他怀疑这是一起虚假宣传事件,于是向警方求助。
警方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必吃榜”团队工作人员前往该店铺进行调查。他们对店内悬挂的牌匾进行了仔细鉴别,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涉案牌匾与该平台正规发行的牌匾在字体、排版结构上均不相符,制作粗糙,明显是“冒牌货”。据“必吃榜”团队介绍,平台从未授权任何网店使用、生产、储存、销售其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以及证明类产品,并且“必吃榜”早在2018年就已经被平台注册成了商标。
随后,警方对涉事网店展开了刑事立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2023年1月起,该涉案网店在未取得平台许可的情况下,为了牟取非法利益,精心设计、制作了大量带有平台标识的牌匾,并积极招揽对外销售。截至案发,累计销售牌匾达上万块,销售金额达到了一百万元。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警方经过认真研判后认为,虽然购买和悬挂假冒必吃榜牌匾的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制造和销售假冒牌匾,如果数额达到了立案标准,就构成了侵害注册商标权的犯罪。目前,犯罪嫌疑人陈某、李某、林某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点评一直在全国重点城市持续开展“假牌匾”治理工作。除了买卖“假奖牌”外,这类造假行为还包括虚假宣传、不规范宣传、品牌侵权等。有些热门景区的商户甚至把“必吃榜”改成“必吃餐厅”等表述,以此来误导消费者。
针对这些问题,“必吃榜”团队提醒广大用户及商家,美团、大众点评相关业务从未曾授权任何网店使用、生产、储存、销售其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以及证明类产品。任何商家都不要轻信或查收任何非官方行为寄送的牌匾等相关荣誉。消费者在进行线下就餐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可以随时通过大众点评App实时核查商家是否真实上榜,避免“踩坑”。
平台也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供各类“假奖牌”线索。美团、大众点评已开通线上举报通道,商家可通过开店宝App联系客服,或者拨打商户服务电话;消费者可通过大众点评App联系客服,或者拨打消费者服务电话。同时,平台为上榜商户提供了官方宣传模版,只要商户符合规范,即可自行进行线下物料制作及站外宣传,平台鼓励商户用好必吃榜荣誉,获得更好的生意。
“必吃榜”设立的初衷,是基于用户的真实评价,帮助更多消费者探索发现“好吃、不贵、体验佳”的优质餐厅。“必吃榜”团队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发现了有些平台上会有一些违规售卖假奖牌的链接,榜单团队正持续联动公司法务知识产权部门进行打击,并进一步迭代官方奖牌线下制作工艺,以确保榜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本文通过上海普陀警方破获的销售假冒“必吃榜”牌匾案件,揭示了美食榜单造假产业链的存在及其危害。平台和相关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假牌匾”问题,包括提醒商家和消费者、开通举报通道等。同时,持续打击违规售卖假奖牌的行为,迭代官方奖牌制作工艺,以维护美食榜单的公信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