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青海省西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包括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出台相关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新服务机制、明确政商交往界限等,展现了西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发展格局中,青海省西宁市敏锐地察觉到营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果断地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把手”工程。西宁市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为这一重要工作拉开了序幕。更为重要的是,由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包保制。这一举措就如同为企业配备了专属的“护航员”,真正做到了“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与此同时,西宁市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市级领导们与企业家们面对面、零距离交流,认真倾听企业家们对于西宁发展的宝贵建议,用心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积极的推动下,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地西宁,当地的营商环境优化由此进入了“快车道”。
为了给亲清政商关系构建坚实的制度基础,西宁市积极行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施办法》《西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西宁市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等。这些制度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了政商交往规范,加强了监督力度,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服务机制。通过这些努力,西宁市致力于打造更加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商互动模式,从而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甘河工业园区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工艺副总工程师许志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主要生产氮肥和复合肥,政府在减碳增效项目上给予了帮助和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关注和扶持。
西宁市农林水务科工作人员李欲晓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服务流程:“企业提交申报资料,无论资料是否齐全我们都会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并由一线工作人员到企业实地核查现场,对于改进措施和核查情况给出意见,这样企业会更清楚需要改进哪些设施、补交哪些资料,我们柜台收到现场反馈后及时帮企业办理审批手续。”这种高效、贴心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在办事过程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质量,西宁市不断创新机制。推出了“政企直通车”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接向政府反映问题,政府则会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和解决。此外,西宁市还试点“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当企业遇到困难时,相关部门会第一时间响应并提供支持。这些创新机制大大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能力。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龙锡洲强调:“亲清政商关系是政府与企业健康交往的根本,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要积极行动、靠前服务,在项目审批、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领域,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他也指出企业应依法依规经营,秉持诚信理念,杜绝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私利。只有政府和企业都做到清正廉洁,才能构建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
为了让政府工作人员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有明确的行为准则,西宁市印发了《西宁市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为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交往划定了清晰界限,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青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青华对西宁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净化政治生态、改善营商环境等系列制度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仅有助于协调社会秩序、激发市场活力,更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西宁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对标对表国内先进水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如今,西宁市在纳税、获得电力等领域步入全国“第一方阵”,不动产登记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5年保持青海全省第一。
青海省西宁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出台系列制度、创新服务机制、明确政商交往界限等举措,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西宁在多个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多年位居青海全省第一,有力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