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近期发布的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标准修改单展开,着重介绍了其中2项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后带来的5个方面新变化,包括推广数字标签、防止食物浪费、禁止“零添加”表述、标示致敏物质以及强制标示糖和饱和脂肪(酸)等内容,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近日,中国官方发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标准修改单,其中2项食品标签标准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仔细梳理相关内容后可以发现,有关食品标签的新标准在实施之后,将会带来5个方面的显著新变化。
【1】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
此次新发布的标准,清晰明确了食品数字标签的定义以及应用要求。对于消费者而言,只需扫描数字标签上的二维码,就能轻松实现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一系列实用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体验,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这标志着食品标签正式开启了向数字化升级的新征程。未来,数字标签将会逐步应用到各类食品包装之上,消费者也将从中体验到更多的便利。
【2】防止食物浪费
新标准对保质期的标示方式进行了调整,将其改为“保质期到期日”,并且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清晰标示,使得保质期信息的展示更加直观明了。同时,规定保质期在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仅标示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这一规定与国际标准接轨。
此外,新标准还规定食品生产者可以根据食品的属性、食用特征等因素,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将其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为消费者提供参考。通过这些措施,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食物浪费现象的发生。
【3】禁止再用“零添加”
“不添加”这种表述实际上只是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它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并不完全等同。举个例子,某款“果汁饮料”的标签上注明“不添加蔗糖”,但实际上果汁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分,因此这种“不添加蔗糖”的声称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产品中不含糖。
在市场上,许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抵触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为了避免这类声称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新版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将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4】标示致敏物质
近年来,我国食物过敏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食物过敏已经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食物过敏的关键在于阻断过敏者与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接触,而食品标签在全球食物过敏风险管理中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工具。
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尽可能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新版标准要求在食品标签中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特别是有过敏史,尤其是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在购买食品时要特别关注食品标签上致敏物质的提示信息。
【5】强制标示糖和饱和脂肪(酸)
当前,肥胖的高发以及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升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营养和健康问题。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已经强制性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此次发布的新标准要求将饱和脂肪(酸)和糖也纳入营养标签强制性标示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助力落实减盐、减油、减糖的“三减”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新标准还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的提示语,引导儿童青少年正确认识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本文介绍了中国官方发布的食品标签新标准带来的五个新变化,包括推广食品数字标签、防止食物浪费、禁止“零添加”用语、标示致敏物质和强制标示糖与饱和脂肪(酸),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引导健康消费,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实。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