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的中医药密码:从体质调养到更年期应对,中医药助力,为女性健康撑起保护伞!

本文聚焦中医药在女性健康领域的应用,介绍了国家促进中医药与妇幼健康融合发展的举措,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体质女性的调养方法、中医减肥理念及方法、痛经的病因与防治手段,以及女性更年期的症状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携手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妇幼健康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医医院妇科的建设;另一方面,推动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女性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在护佑女性健康方面的良方。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指出:“从经典医书《金匮要略》到《傅青主女科》,从古代名医扁鹊、张仲景到傅山,中医药在妇女医疗保健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治疗女性疾病和维护女性健康方面特色显著,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女性健康的中医药密码:从体质调养到更年期应对,中医药助力,为女性健康撑起保护伞!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朱琳琳(左三)在社区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为居民讲解针灸知识。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不同体质女性的调养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不同体质的女性在治疗和调养上有所不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马堃介绍,气虚体质的女性,常感疲惫、面色苍白、肌肉松弛、容易多汗。调养时应健脾补气,可选用牛肉、大枣、山药等性味平和的健脾益气药物和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凉及辛辣食物。运动方面,适合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

阳虚体质的人畏寒、易出冷汗,应采用补肾温阳的方法,选择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核桃等性味甘温、健脾温肾的食物和药物,减少生冷、油腻食物的摄入,如螃蟹、柿子等,即使在盛夏也不过食寒凉食品。

阴虚体质的女性偏瘦,五官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夜间易盗汗、失眠。宜选择鸭肉、黑芝麻、百合等性味甘凉、滋阴的食物,少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如羊肉、辣椒、咖啡等。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油光、易长痤疮,口干、口苦、口臭,出汗黏腻有异味。可常食用赤小豆、黄瓜、苦瓜、冬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适量饮用绿茶、菊花茶、荷叶茶等茶品,少吃羊肉、辣椒、花椒等辛温助阳助热的食品。运动方面,可适当加大运动量,如中长跑、快走、游泳、球类运动等。

血瘀体质的女性面色晦暗,口唇和舌有瘀斑、瘀点,皮肤色素易沉着,四肢易出现瘀血、紫青。可多吃黑木耳、燕麦、山楂等食物,少用酸涩、寒凉及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建议进行节奏轻快的舞蹈,练习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促进气血运行。

气郁体质的人消瘦、面色忧郁、情绪低落,需理气解郁,可适当食用紫苏、薄荷等食物,少吃酸涩食物,如乌梅、酸枣仁等。痰湿体质的人皮肤易分泌油脂,形体肥胖,腹部脂肪沉积多,出汗黏腻。可选择赤小豆、冬瓜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忌暴饮暴食,少吃肥甘油腻的食物。

中医减肥理念与方法

女性通常比较关注身形和体重。今年多部门将继续推进体重管理年。马堃表示,从中医角度看,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

“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通过平衡人体阴阳实现健康。”马堃强调,过度节食减肥会引发诸多问题,如气血亏损,导致乏力、头晕、女性月经量少、闭经或不孕等;脾胃虚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便溏等症状,还会导致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发枯萎暗黄、缺乏弹性,抵抗力下降;冲任失调,引起月经紊乱,如卵巢功能低下导致的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疾病;耗伤肾精,导致肾气不足,影响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性欲减退、脱发等症状;过度减肥还会影响情绪,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躁等情况。

中医建议的减肥方法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保护脾胃;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促进气血运行;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肝气郁结;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个体化减肥,如痰湿体质的人以化痰祛湿为主,脾胃虚弱的人采用健脾益气化湿的方法,适当食用生薏仁、赤小豆、茯苓、木瓜等药食同源之品,黄芪补气升阳,当归、陈皮养血疏肝、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养肝血,适度晒太阳助阳气升发,避免熬夜,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减肥,达到形瘦神健、气畅人和的效果。

痛经的病因与防治

痛经是困扰女性的常见问题。马堃指出,造成痛经的原因,除寒邪外,还包括情志因素,如情绪波动、紧张、焦虑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出现小腹胀满疼痛、拒按,胁肋疼痛,经血有块等;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经行时血泻,胞宫胞脉失养导致小腹隐隐作痛,经血量少,月经质地稀薄、量少,头晕乏力;肝肾亏虚,久病虚弱、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针对痛经,防治方法有:一是针灸,即穴位按摩。如三阴交穴,位于双足内踝尖上四指(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可交替用拇指按摩,每次3分钟左右,调和气血;合谷穴,在手掌背部第二掌指中间,虎口部中间部位,用指腹轻揉按摩至酸麻,可缓解疼痛、调节情绪;子宫穴,在肚脐神阙穴以下4寸,旁开3寸,两侧小腹部位,掌心摩擦暖和后,顺着穴位画圈式按揉。二是热敷法,可在神阙穴用暖水袋或暖宝宝热敷,临床常用的寒痛乐,可放在肚脐部位,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也可用艾草盐包加热后放在神阙穴部位温经散寒止痛。在饮食方面,痛经女性忌食生冷,月经前3天左右可服用姜枣红糖茶(生姜三到五片、红枣三到五颗、适量红糖水)暖宫散寒、缓解紧张情绪、减缓疼痛,胁肋胀满疼痛时可饮用菊花茶等温经舒缓止疼的茶饮。马堃提醒,青春期和生育期的痛经女性,在紧张劳累时期要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熬夜,经期适当做舒缓运动,如八段锦等,避免久坐。

更年期的症状与应对策略

女性在更年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罗颂平分析,更年期是女性从育龄期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阶段,通常在45岁到55岁之间。中医认为,肾主生殖,40岁后肾气渐衰,肾阴不足,50岁左右大部分女性会自然停经。部分女性会出现阴阳失衡,阴虚阳亢表现为潮热、出汗,肾阳不足则怕冷、易疲劳。更年期女性操心多,易出现肾虚肝郁,导致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还有部分人表现为心肾不交,出现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

罗颂平从5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是中药调理,阴虚阳亢类可选择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滋阴补肾药物,肾虚肝郁的女性可用逍遥丸,心肾不交的可选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改善失眠。二是针灸,调节经络气血,常用养阴穴位如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等。三是饮食调理,避免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银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滋阴食物,以及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四是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打太极拳、做瑜伽等方式放松。五是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配合散步、五禽戏等适当运动,注意避免受寒。罗颂平强调,更年期延续时间因人而异,应在专业中医妇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针灸,药食并用,长期管理,不能急于求成。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女性健康各个方面的应用,包括不同体质调养、减肥、痛经防治和更年期应对等。中医药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女性健康提供了全面且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运用中医药方法,维护自身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663.html

(0)
StevStev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