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小米SU7在安徽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深入剖析了事故发生的过程、相关方的回应,同时探讨了事故背后“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车企过度营销带来的消费者认知偏差等情况。
近期,小米SU7在安徽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成为了与自动驾驶相关话题中关注度极高的事件。这起悲剧不仅让人们深感痛心,也促使大家开始反思在“自动驾驶”等科技概念迅速普及的过程中,科技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当实际情况偏离预期时,技术推广者与消费者在技术认知上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驾驶员和两名乘客不幸丧生。随着事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发酵,外界开始关注事故中启动但又在碰撞发生前关闭的“自动驾驶”功能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小米等相关方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由于小米近期热度极高,使得围绕此次事故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受此影响,4月1日港股收盘时,小米股价下跌了5%。
4月1日晚,小米汽车及小米创始人雷军作出回应,表示将回应家属和社会的关切,强调“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结合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目前尚无法完全复盘事故的整个过程,仅有一些已公开的关键信息,其中包括事故发生时车辆的状态以及智能驾驶功能的启动情况。
2025年3月29日夜晚,3名司乘人员驾驶小米SU7从湖北前往安徽参加考试,当车辆行驶至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时发生事故,导致3人不幸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工驾驶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最终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据小米提供的信息显示,当天22:27:17,NOA(领航辅助驾驶)被激活,车辆处于自动驾驶辅助状态。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分钟,事故就不幸发生了。
22:36:48,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22:44:24,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并发出减速请求,同时开始减速;22:44:25,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22:44:26 – 28之间,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这意味着,系统识别出车辆前方有障碍物后,留给驾驶者接管并紧急制动的时间仅有两三秒钟。在事故发生前,NOA曾发出脱手预警提示,但被驾驶人忽略。我们已无法判断当时驾驶人的状态,是主动放弃接管还是因疲劳驾驶而忽略了预警。遇难家属的母亲在事故后表示,她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前往武汉,在这1000公里的路程中,女儿多次告诉她智驾“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如今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小米,让“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再次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此次事件中,无论是驾驶权的掌握问题,还是碰撞后车门反锁导致火灾时无法逃跑的安全问题,都围绕着自动驾驶的核心。与此前的许多事故不同的是,在公众的讨论中,人们除了关注事故中“自动驾驶”技术是否可靠外,更多了一份“失望”。正如遇难家属所描述的,不少车主对明星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力怀有朴素的信任,很多人将这种信任的落差与车企的过度营销联系起来。
例如,在小米SU7此前的宣传中,其“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以及超过40项碰撞测试等亮点,都被着重强调为核心优势。不久前一些机构公布的小米SU7 Max版测试结果显示,小米SU7在乘员保护得分率上高达94.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然而,宣传片中永远阳光明媚的公路、永远从容的虚拟司机、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和新词汇,在事故发生后都成了强烈的反差来源。
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的文章提醒道,“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里还没有出现过‘智驾’两个字。智驾完全是车企的广告用词。不但‘智驾’如此,‘自动驾驶’甚至‘辅助驾驶’这两个词,都没有在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出现过。在比法律效力低一级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出现过上述三个词”。
这些年,围绕行车智能化(不包括智能座舱)出现了一场造词运动,诸如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城市NOA等多个概念纷纷涌现,但在现行有效的国务院规范性和部门规章中,这些并非通识概念。
最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营销变得更加“疯狂”。我们查阅目前车企的官网介绍,会发现大量没有实质概念但引导性极强,且符合《广告法》的用词,比如“主动安全”“全场景守护”“AI汽车”“全场景智驾”“全域呵护”等等。
这些花哨的词语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L2级辅助驾驶被刻意模糊为“准自动驾驶”,L2.9无限接近L3的高阶智能驾驶,但相比于一堆专业的技术参数,消费者往往最终只记住“自动驾驶”这四个字。
此次事故后,不少评论认为这种“认知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公众对智驾的风险感知严重失真。实际上,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明确标注了L2级别(L3以下,别管有多接近L3)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在所有的车企宣传中,都并未突出这一重点,这在客观上让监管空白成了某种免责的盾牌。
车企陷入营销战是中国造车市场饱和的集中体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的主要车企约有10家、德国约有10家、日本8家,而2023年,在中国投放硬广的新能源品牌总计203个。并且,这个数量在未来3 – 5年内会快速收敛成头部至多两位数的车企。当品牌宣传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又遇上新的AI时代,智能驾驶必然成为营销宣传的重点。
有机构对当下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进行了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用户认为智能驾驶功能将影响自己的购车决策,但在购车过程中,有41%的消费者完全没有接受过车企给出的相关方面的任何培训。
事实上,这次事故和相关讨论反而反映出一个真实的情况:如今大众对技术的信任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使得科技企业能够直接绕过在技术圈里严谨验证技术概念的阶段,直接与对它们充满期待的公众沟通。然而,这种沟通很多时候难以与营销动作区分开来,大众很容易陷入某种陷阱。车企在竞争中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是这样,如今AI崛起中越来越多复杂概念的频繁冒出也是如此。
在虎嗅的一篇文章下面,高赞的评论都在表达对过度花哨的辅助驾驶功能宣传的反思。有一个评论这样写道:“我买车的时候,销售给我演示了智能驾驶,然后下车了告诉我:这叫辅助驾驶L2,别把自己的命交给机器”——消费者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这种直白、易懂的沟通方式。
毕竟,技术的进步本应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让大众在复杂的概念中迷失方向。
点个 “爱心”,再走吧
本文围绕小米SU7重大交通事故展开,详细介绍了事故经过、各方反应,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车企过度营销导致的消费者认知偏差问题。指出车企应规范营销,注重技术验证,以真实、易懂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