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展开,讲述了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不添加”“零添加”用语的限制,分析了“零添加”营销背后的原因,强调了新规的意义,并提出保障食品安全需多方协同发力。
在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携手公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其中,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实施格外引人关注。根据这一通则,预包装食品此后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一些产品打着“不添加”“零添加”的旗号进行误导性宣传,这一现象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举例来说,有的商家推出所谓的“无糖”饮料,实际上只是不含有葡萄糖、蔗糖等添加糖,却添加了甜味剂作为“代糖”;还有“壹号土猪”,其中的“壹号土”竟然只是商标,并非像消费者可能理解的那样具有特殊含义。此类玩弄文字游戏的营销套路,让众多消费者感到不满。
“零添加”概念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企业借此大肆“收割”消费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费者不明真相会错了意,但实际上这更像是相关企业的“精准”营销手段。正如一些报道所指出的,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打着“不添加”“零添加”等噱头来售卖产品。
相关部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这一举措既回应了舆论的关切,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要以标准的升级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新规直击“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宣传,“倒逼”食品生产企业不能再进行虚假宣传,不能再热衷于模糊表述。如果企业还要继续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偏差”进行营销,最终必然要付出代价。
预包装食品应标示营养标签,且内容要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这原本就是法律的刚性规定。然而,要防止此类产品宣传再误导蒙蔽消费者,让“纸上标准”真正化作“盘中安全”,仍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相关部门要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坚决遏制误导宣传以及商标不规范使用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查处,以正视听。对于企业来说,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行为,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学会查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健康食品不是靠“标榜”就能实现的。只有当高标准与严监管形成合力,“不添加”“零添加”才无法再成为混淆视听的营销噱头。当企业将诚信经营、遵守标准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时,消费者才能真正“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本文介绍了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不添加”“零添加”用语的限制,剖析了“零添加”营销乱象及背后原因,强调新规意义,指出保障食品安全需相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协同努力,最终让消费者能放心消费。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