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职场中的应用情况,既讲述了AI给打工人带来的便利,如成为高效的赛博下属、帮助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等,也指出了AI对人类思维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人类对自身思维是否被重塑的思考。
在当今职场,拥有管理百人团队的经验,都能详细地写进简历里。然而,一场职场变革正悄然来临。
上周,部门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新同事”。它不喝奶茶,也从不摸鱼。甚至在我打喷嚏的短短0.5秒内,就能迅速写完一份周报。它做事极具耐心,效率奇高,对各类创意更是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它能精准理解人类的话语,这位特殊的“同事”就是AI,我的新任赛博下属。
自从AI闯入职场,普通打工人仿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阶级跃迁”。不管你是月薪仅两千的实习生,还是在格子间里埋头制作PPT的“打工人”,只要学会对着对话框清晰地发号施令,就能瞬间化身“赛博周扒皮”,轻松指挥这个高效的“助手”。
作为打工人,谁没有抱怨过领导和客户提出的模糊需求呢?“你先改出来一版。”“与我们品牌风格不match,你再调调。”诸如此类云里雾里的修改意见层出不穷。直到AI诞生,打工人开始幻想自己比领导更懂管理,比甲方更清楚需求。
然而,当你真正使用AI时,却发现向下管理并非易事。AI常常会把简洁大气的要求翻译成纯白PPT,把年轻化做成七彩荧光的风格。于是,为了让AI更好地理解需求,打工人开始把需求写得无比细致,甚至比欧洲人的过敏清单还要详细。比如“背景音乐要介于《二泉映月》和《好运来》之间的微妙平衡”“海报字体请控制在让00后觉得复古、80后觉得新潮的状态”。
要想更好地使用AI,人类需要先转变自我思维,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以前领导布置任务时,总是说得模棱两可,比如“那个……能不能做个看起来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方案?”而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指挥AI:“生成5版五一活动策划,要求:预算<5万、包含国潮元素、规避2024年翻车案例、用李佳琦语气写执行话术。”
甚至可以更加过分地一次性要求AI生成五版切入点不同的方案。毕竟,AI不会顶嘴,不会猝死,不会在茶水间传八卦,还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而且不用交五险一金,这样的性价比连资本家看了都会拍手称赞。
随着我们下达的指令越来越清晰,AI变得越来越能干。它从最初偶尔出现的工作助手,逐渐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做不清楚的报销、写不完的周报,甚至为下一份工作准备的简历,我们统统都交给它来完成。
AI的诞生让“先做出来看看”这件事变得愈发容易。哪怕甲方提出再离谱的要求,比如让100个哆啦A梦跳黄浦江,AI也能尝试去实现。
曾经,编辑部每天要筛选200份简历,负责人看到里面写着“精通word”都想报警。如今,我们可以直接让AI按照标准过滤简历,像实习经历只是写给老板买咖啡的直接淘汰,简历没有照片的也淘汰,重点筛出做过新媒体排版的。看着AI任劳任怨地承担所有繁琐的工作,我们终于体会到了当老板的快感。
然而,如果盲目认为AI的诞生是打工人的爽文,那就大错特错了。聪明人已经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大型的反向PUA现场。AI正在逐渐偷走职场老油条的思维,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才是刻板的“人工智障”。
上周,AI自动生成的会议纪要比老板的长篇大论更加精准;昨天,新来的实习生用GPT写的方案比总监的“行业黑话”更切中要害;而此刻,我们正对着智能排班系统精心设计的发稿时间表面面相觑。
就连策划案,好像AI写得都更明白一些。面对即将到来的520,人类的思路可能只是“情人节当然要推情侣套餐!”而AI却能提出“建议推出‘现任忏悔屋’快闪店,顾客可录制骂人语音存在情侣套餐里,一年后自动发送,续费率高达73%!”这样独特的创意。
AI突然展现出的高智商和高情商,让人另眼相看的可不止这一项。某天让它润色邮件,它把“请尽快反馈”改成“您的沉默震耳欲聋”;甚至给客户道歉时,它能写出“这事赖我,比苏培盛给皇上找绿头牌都不靠谱”这样幽默的话语,不仅能快速化解剑拔弩张的情绪,还能抚平老板挑剔的心。
最容易出现错误的会议记录,可谓是AI拯救人类的重灾区。当人类记录到“这个方案要……呃……那什么……”时,AI已经贴心地翻译成“该战略部署需构建差异化价值主张,通过协同赋能实现生态化……”这样专业的表述。
曾几何时,“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是简历上的黄金技能。如今看着AI三分钟就能生成三百页PPT,我们终于理解了当年算盘匠看到计算器时的心情。
作为年轻叛逆的20后AI,即便有时候听不懂指令到让人忍不住拿起桌上的降压药。但是,屏幕上跳动的创意宛若电子烟花,与天马行空的灵感一起,足以让打工人为之一振。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当AI开始给人类布置“标准话术”,当算法持续输出最优职场行为模板,打工人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到底是我们在使用AI,还是AI在重塑我们的思维?
在某电商公司的晨会现场,AI督导系统突然打断汇报:“检测到第3分钟出现非结构化叙事,建议切换金字塔汇报模式。”市场部主管无奈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讲故事能力”在系统评分中竟不如应届生的模板化PPT。
这种“反向PUA”正在职场蔓延。我们开始用AI的标准审视自己,把人类特有的模糊决策视为缺陷,将直觉判断归类为“非理性行为”。我们甚至习惯了控制AI,并让AI管理AI,比如“小爱同学,关灯!”“小爱,让天猫精灵帮我收蚂蚁森林的能量。”甚至某天想不起的明星名字,手比脑子快地点开搜索框。连“中午吃什么”都要先看美食APP推荐,大脑系统逐渐变成了AI的外接硬盘。
再到00后小朋友用emoji写作文,打工人用AI写离职申请,连算命先生都用大数据看八字。最魔幻的事,有人和人工智能聊出感情,还为它过生日吹蜡烛,不禁让人疑惑:到底谁才是谁的21世纪新型宠物?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化,大街上甚至能看到电子狗和宠物狗的对战。
总之,在这个人类和AI互相PUA的时代,打工人逐渐明白了:所谓向下管理,不过是学会把“随便弄弄”翻译成机器能懂的摩斯密码。所谓向上突破,就是把自己从Ctrl C/V的机械操作中解救出来,去犯更高级的错误。毕竟,当AI开始给我的周报写“领导英明神武”时,办公室进化游戏才刚刚开始……
这场职场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运动里,人类也终于实现了人均管理岗的终极梦想。毕竟当00后实习生都能用AI生成《关于优化老板脑回路的20条建议》时,谁还不是个光杆司令呢?
文章围绕AI在职场的应用展开,阐述了AI为打工人带来便利,使其获得向下管理的体验,但同时也指出AI对人类思维产生冲击,引发了人类对自身思维是否被重塑的思考,最后鼓励打工人学会与AI相处,实现向上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