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载人飞行以来,人类航空探索不断发展,如今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诸多突破。介绍了深圳低空飞行的实践、政策推动、技术基础,以及低空经济在农村和城市的应用场景,还提及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展现了深圳低空经济的潜力与挑战。
回溯到1903年12月17日,那是人类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莱特兄弟精心研制的“飞行者一号”成功完成了首次载人飞行。当时的场景或许在如今看来有些简陋,飞行高度仅仅约3米,飞行距离不过36.5米,腾空时间也只有短暂的12秒。然而,这看似微小的一步,却被公认为是开启人类可控动力载人航空新纪元的重要起点。
在随后的100多年间,人类对于翱翔天空的追求从未停歇。从螺旋桨飞机发出的阵阵轰鸣,到超音速飞行器带来的霹雳般声响,再到对星际环游的大胆设想和尝试,人类在航空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而在当今时代,有一群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离地几百米的低空领域。
有这样一批飞行器,它们依靠纯电力驱动,无需传统跑道就能实现垂直攀升,轻松升至100多米的低空。它们以每小时130公里的速度跨越海湾,仅用20分钟便稳稳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这一次飞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战略探索,更是近年来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技术、应用、基建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并相互叠加聚变所产生的结果。
政策层面的推动为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为了进一步推动通用航空的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紧接着,2017年东部通航公司正式成立。2020年,《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试行)》率先在湖南、江西、安徽三省进行试点,到了2023年,试点范围扩大至广东、四川、海南等12个省份。东部通航公司也成为了中国民航局和深圳市政府认定的低空改革试点单位。
直升机运营商对新型低空载人飞行器——eVTOL充满期待,这并非毫无根据。近年来,我国在无人机、航空、航天以及电池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为自主设计、研发、制造eVTOL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多家公司纷纷发布了自行研制的新机型,其时速、航程、载荷等性能指标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对载人eVTOL采取了严格的认证管理措施。不过,在低空无人机载货、植保、巡检等领域,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应用场景也不再局限于节庆灯光秀、航拍和个人娱乐,而是逐渐走向规模化和商业化。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2023—2024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报告》显示,无人机在飞行时间、运营企业、航空器数量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通用航空。在低空领域,更智能、更廉价、更灵活的技术和应用创新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应用,而其发展从农村地区悄然起步。
陈璜是一位90后,他的家乡位于广西灵山县。这里荔枝品种丰富,种植面积广阔。
陈璜回忆道:“2018年刚回到家乡的时候,果园的管理十分粗放,大家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事操作。我注意到,那些拿着药桶给果树打药的农民,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们背着喷雾桶上山打药,最多只戴个帽子,连口罩都不戴。打完药后,他们的脸和手都会泛红。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在想,能不能用新的方法对果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呢?我觉得新农人就应该运用新的技术,给传统务农的老农们带来改变。”
深圳被誉为无人机之城,这绝非浪得虚名。这座城市拥有从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及整机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的无人机企业多达1730多家,产值高达960亿元。深圳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的70%,工业级无人机也占据全球市场的50%。
赵文娟是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该协会于2023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成立,旨在促进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建立行业标准、助力规范化发展。赵文娟表示,或许没有哪个城市会比深圳更渴望在低空领域腾飞。深圳不仅希望在田野和海湾之上实现低空应用,更期待在蕴藏着无限可能的都市天穹中大展拳脚。
市场需求催生了城市里的低空应用场景。
截至2024年底,一家外卖平台已开通53条无人机航线,当年完成订单数超过20万,同比增长近100%,新增用户超过8万人。在无人机配送的订单中,有8万杯奶茶,同比增加3倍;超过11万分检验样品盒、药品;1179单熏鸡;600套冰杯特调饮品等。目前,对于这家外卖平台来说,无人机配送在全年200多亿订单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它的实际增长速度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下,无人机展现出了地面骑手无法比拟的效率优势。
李世鹏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2022年,该机构发布的第一份白皮书中提出了“转化低空为经济资源,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的愿景。
李世鹏指出,深圳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即政策、飞行器、应用和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无人机的起降点建设、起降管理、通信、导航、监控、空中交通管理等等。
随着低空飞行量的持续增加,企业“各自为政”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例如,通信协议不统一,不同厂商或型号的飞控系统使用私有通信协议,导致无人机之间无法直接交互或协同工作,也无法共享实时位置数据等。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这些飞行器“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低空经济分院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研发智能融合低空系统,简称SILAS,它就相当于整个城市低空空域的“大脑”。
李世鹏表示,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低空空域实现数字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在感知、通信、定位、算法、导航、雷达、气象技术等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进步,低空将成为可计算和可运营的空域,有望实现效率和安全的双赢。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 李世鹏说:“我们现在的SILAS系统是去年11月20日发布的1.0版本。这个版本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整个空域内的所有飞行器。”
在深圳,我们不仅看到了由市场需求和企业自主探索催生的低空载物应用场景,也看到了其在规模化道路上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意识到了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在政府层面,深圳不仅对新生事物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还在政策、立法、资金、标准等多个维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深圳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眼前繁忙的景象让人有些出乎意料。据统计,这个于2024年3月投入使用的测试场,目前已接待74家低空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无人机测试和无人机执照培训超过1200场次。基地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规划当中,届时测试功能和应用场景也将得到进一步丰富。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赵文娟认为:“行业内普遍的专家认为城市空中交通才是低空经济真正的核心蓝海市场。我国的行业发展路线可能是先从郊区开始,再拓展到城市;先发展物流应用,再逐步实现载人飞行。这符合整个产业的发展逻辑。当低空基础设施完善、空域开放和技术成熟时,低空经济必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人类航空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政策推动、技术基础、应用场景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政府积极支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协同问题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完善,低空经济有望迎来更大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