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期间,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鑫接受媒体采访展开。详细阐述了万集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的业务布局、对车路云一体市场的看法、与车企的合作情况,以及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发展策略等内容,还探讨了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3月28 – 30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于钓鱼台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鑫接受了媒体的深度采访,汽车总站网智驾编辑组对采访内容进行了精心整理。
高鑫表示,万集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已深耕30年,作为一家上市企业,30年来始终聚焦智能交通领域。其业务广泛,涵盖动态称重、ETC、激光雷达、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这5大板块,并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发展进程中,万集科技以科技为创新基石,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各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在动态称重、ETC、激光雷达等细分垂直领域,万集科技位居国内市场前列。上市之后,智能网联和汽车电子成为公司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目前也已成为行业领先者,持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记者提问:“车路云一体市场最大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项目推进中会遇到哪些现实困难?在商业闭环方面,有没有新的解决办法?”
高鑫回应道,车路云确实是当下行业关注的焦点。车路云概念由五部委在去年年初提出,但其发展可追溯到2013年前后智能网联技术兴起之时,至今已有10多年历程。它基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形成产业联动。他认为这是一个技术和市场双驱动的市场。
过去10年,车路云从创新技术起步,近四五年技术体系已相对成熟稳定。如今,车路云面临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应用的转化。车路云全称是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示范应用,过去几年,在技术体系成熟的基础上,经历了试点、示范到规范化应用的发展过程,现在已进入行业规模应用阶段。
车路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业,涉及交通、通信和汽车三大万亿级市场,不能单纯用经济模型来衡量。它既关乎出行的便捷与安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关系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和人类对便捷出行的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发展形态。
记者又问:“从去年到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车路云一体的刺激政策,以及路端智能化设施建设政策。像万集科技这样的企业,对这些政策的感受是否明显?能否分享一些具体实例?另外,在路端智能化设备业务上,与车企的业务交叉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鑫称,政策效应十分显著。去年1月17日,五部委发布车路云示范通知,上半年各地踊跃申报示范规模化应用,全国近50家地方城市参与申报。最初预计建设10家左右示范城市,最终确定了20家,涵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头部城市,以及十堰、济南等其他城市。从去年积极申报,到年底方案逐步落实,今年年初部分城市已启动先行先试,甚至进入整体方案落地验证阶段。他预计,车路云在今明两年将加速实现商业化落地。
在与车企合作方面,万集科技在一些城市和量产车主机厂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车路云一体技术下的车路云协同能力,为自动驾驶量产车出行和车路协同服务场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此外,还和地方城市合作,针对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复杂路况下遇到的难题,如鬼探头、红绿灯不识别、交通事故、施工占道等场景进行验证,并将数据应用于车辆服务,为车路云实践应用落地打造场景。
记者接着问:“万集科技在激光雷达领域有业务布局。目前市场上激光雷达应用越来越多,但特斯拉等部分车企没有采用激光雷达。您认为自动驾驶未来哪种模式会成为主流?”
高鑫表示,这个问题在行业内一直备受讨论。过去五年多,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常被视为两种相互对立的技术,但万集科技认为这两种技术并非不可兼容。
单车智能更侧重于车辆自身的感知和自动驾驶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车路协同信息的支持。以特斯拉和国内的智驾系统为例,它们在正常道路行驶时能应对90%以上的路况,但在遇到交通事故、超视距感知和突发事件时,单车智能由于物理感知能力的局限,难以解决问题。车路协同强调系统群体智能化,通过路侧、车端、云端的价值共享,解决区域化整体智驾方案的问题。因此,万集科技认为不应将两者对立,而应将单车智能视为应对90%路况的手段,车路协同则解决5% – 10%的极端长尾问题,让车辆更加智能、安全和共享。
记者再问:“现在各地都在建设智慧公路,推进道路自动驾驶协同。在落地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您认为这项技术何时能实现大部分普及?”
高鑫指出,这里提到的应该是高速公路。去年,交通部和财政部提出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这是在新基建背景下,对高速公路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数据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变革。
万集科技为地方提供高速公路扩容升级、收费体系及站点数字化能力提升等服务,核心目标是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通畅,提升运营效率。只有满足高速公路业务的实际需求,技术提升才能真正解决业主和用户的问题。
记者还问:“近年来激光雷达装机量每年倍增,万集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请问万集目前的市场应对策略是什么?是否有新的产品、量产计划或技术路线值得期待?”
高鑫感谢记者对万集激光雷达产品的关注。他介绍,万集激光雷达业务已有13年发展历史,在技术迭代、产品稳定性和业务需求理解方面积累深厚。虽然目前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万集的市场份额尚未处于领先地位,但有自己的技术路线考量。
市场上的机械式、半固态、转镜式等激光雷达技术,万集均有研发和产品推出,也获得了部分车企的定点。自2016年起,万集布局全固态激光雷达科研技术储备,在全固态OPA芯片模组技术上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万集坚持在技术上投入,尽管研发周期较长,但相信只有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在激光雷达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实现行业突破,提高车辆装载率。今年,很多量产车企提出智驾平权理念,追求方案稳定、一致和成本节约,万集坚信自己的技术路线将获得市场认可。
记者提问:“近年来,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内卷给供应商带来巨大压力所致。您认为这种压力今年还会延续吗?主机厂对供应商的压力何时会结束?”
高鑫表示,万集是国内六十余家汽车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汽车主机厂的内卷文化存在于整个产业链中。他认为这种内卷并非坏事,它既是一种文化,也是创新的驱动力,推动行业在新需求和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万集在激光雷达和其他产品技术研发中,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而非以自身诉求主导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方案创新和成本创新来应对市场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
记者追问:“您觉得这种内卷今年还会延续吗?”
高鑫认为,这种内卷并非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产业创新需求的体现。产业创新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丧失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将面临发展困境。因此,应从整体企业创新发展的角度看待这种内卷文化,至少万集仍在持续创新。
记者询问:“AI技术对万集现有的产品和研发工作有哪些帮助?”
高鑫称,万集较早引入AI技术,并将其融入产品研发过程,有效提高了研发创新和效率。在智能网联和车路云项目中,引入大模型、AI训练,如今年热门的DeepSeek,作为业务支撑和亮点,获得了地方业主的认可,他们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度较高。
此外,通过AI模型训练,为车企自动驾驶算法提供模型训练支持。车路云建设不仅满足实时自动驾驶的行为要求,还为自动驾驶算法的提升建立了场景数据库,为智能网联汽车和量产车的算法训练提供数据保障。
记者最后问:“万集已参与十余个 ‘双智’ 城市试点,覆盖3600公里感知路线。在地方政府预算收缩的背景下,万集如何平衡项目投入与回款风险?海外市场的动态业务能否对冲这方面的风险?”
高鑫表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车路云建设并非单纯的政府工程。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车路云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很多地方政府还通过专项债保障车路云建设。此外,车辆运行服务模式的改变,如自动驾驶车企购买地方城市数据,为地方前期投入提供了资金回笼途径。
另一方面,万集科技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已有七八年的全球战略规划。从最初与 “一带一路” 国家企业合作出海,到建立小规模海外销售体系,再到在重点区域设立海外分公司,提供本地化销售和服务,万集逐步完善海外市场布局。未来,还计划开展海外研发。万集的海外业务不仅包括动态称重,还涵盖激光雷达、智能网联等多个领域,是全业务的全球布局。
本文通过对万集科技副总经理高鑫的采访,全面展现了万集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情况。公司在智能交通多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车路云一体市场,认为其处于规模应用阶段且政策效应显著。在激光雷达领域有自己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策略。面对行业内卷,以创新应对。同时,AI技术助力产品研发,在平衡项目投入与回款风险方面有自身的方法,海外市场布局也在逐步完善。整体来看,万集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积极创新,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