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近期多家银行调整消费贷利率这一热点事件,详细介绍了利率调整情况,包括部分银行暂停低利率优惠、上调至3%以上等,还分析了此前银行降低消费贷利率的原因、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银行消费贷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日,一则关于银行消费贷利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北京工作的李华(化名),在朋友圈看到了银行客户经理发布的提示信息:“提款倒计时1天,3%以下利率最后一天!”“年化2.58%以下最后一天,需要办理的可以直接联系我”。这些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有资金需求的人群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是某银行客户经理的朋友圈截图,来源为受访者提供。
有消息传出,多家银行在近日对“低于3%”利率的消费贷产品进行了调整,暂停配发低利率消费贷利率优惠。为了证实这一消息,中新经纬向业内人士进行了求证。有的银行明确表示确实收到了相关通知,而有的银行客户经理已经开始积极提醒有资金需求的客户尽快提款,以免错过低利率的优惠时机。
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金融机构应该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能仅仅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是要将贷款利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增强商业的可持续性,实现长远的发展。
实际上,已经有银行将消费贷利率上调至3%以上。在北京工作的张明(化名)就有切身的体会。他说:“周末看到消费贷利率要上调的消息,我昨天(3月30日)赶紧把消费贷提出来了,用掉了2.58%的利率优惠券。”他还向中新经纬提供了某银行APP的截图,从截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账户内有多张低于3%的闪电贷利率券将于今日(31日)到期。张明还透露,该行客服人员称后续是否还会继续发新的优惠券目前还没有通知。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某银行消费贷利率优惠券,同样来源于受访者提供。
某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一分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经纬:“今天(3月31日)是一季度最后一天,要加紧营销,之前给客户发的2.58%利率券也是今天到期,明天开始3%以下利率就不复存在了。”
中新经纬以客户的身份致电某城商行北京一支行,客户经理称,上周五(28日)上午及之前,该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为2.65%,但上周五下午利率就上调了,而且近期都不会低于3%。另一家城商行北京一支行的客户经理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该行的个人消费贷利率已经调整至3%以上。
近段时间以来,银行消费贷利率不断走低。据媒体报道,有的银行消费贷利率甚至低于2.5%。对于这种现象,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认为,当前,受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这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部分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希望通过较低的利率吸引更多的客户,这其实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促销行为。
近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4年年报。从披露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各银行消费贷披露口径不同,不完全可比)的银行来看,有17家银行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加。从变动幅度来看,交通银行、重庆银行、农业银行同比增速位列前三位,分别为90.44%、50.58%和39.76%。而张家港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则分别较上年下降42.21%、19.97%和12.95%。
董希淼认为,消费贷款利率降低,有助于降低金融消费者的利息支出,提高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款的意愿,从而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部分银行推出的超低利率消费贷款,通常是针对优质客户群体,对客户的职业、收入等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
然而,董希淼也强调,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方面,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情况盲目申请贷款,从而加重个人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消费贷款可能会被套用、挪用,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站在借款人的视角看,过低的利率容易诱导借款人过度借贷,并将贷款用于非消费类用途,加大未来还款压力和风险,从长期看,对借款人也是一种损害。因此,过度的低利率属于一种双输行为,作为阶段性的促销无可厚非,但不能变成常态。”
近日,上市银行密集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市银行管理层普遍被问到关于零售贷款资产质量的问题。从披露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的15家银行来看,截至2024年末,有6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出现上升。其中,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达2.39%,较上年末的1.34%上涨了1.05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分别较上年末上升0.59个和0.51个百分点。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年报披露项为“个人其他消费贷款”)、中国银行(年报披露项为个人贷款中的“其他”)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0.50个、0.47个和0.44个百分点。
薛洪言认为,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之间“卷”消费贷利率,进一步压降了银行息差,这种做法缺乏商业可持续性,属于一种无序竞争,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机构为了争夺客户仍存在资质下沉的倾向,这可能会加剧不良率攀升的风险。
薛洪言进一步强调,单纯依靠“低利率 + 高额度”的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客户黏性。一旦优惠结束,部分借款人可能会转向其他银行,导致银行的营销投入难以转化为长期价值。
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是要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金融管理部门也应指导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规范。
薛洪言还认为,针对当前的消费市场,金融机构银行消费贷的未来突围方向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具体来说,可以从场景嵌入与客群细分入手进行产品创新。他指出,首先,场景化嵌入是破局的关键。消费贷的本质是服务于具体的消费行为,银行应跳出单纯放贷的逻辑,主动对接消费趋势和消费场景;其次,要进行客群分层与区域下沉,针对不同的客群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同时,要持续发力金融科技,在提高风控水平的同时优化用户体验。最终的目标是将消费贷融入实体消费链条,通过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型。
本文围绕多家银行调整消费贷利率这一事件展开,详细阐述了利率调整情况、此前低利率的原因及影响、消费贷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银行消费贷利率上调是为了增强商业可持续性,避免无序竞争。未来银行消费贷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