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厦门澳头小渔村的北欧当代艺术中心,该中心由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和策展人蓝兰夫妇创立。文中讲述了中心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和活动,如“经度”国际艺术展等,强调其注重在地性创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外国艺术家感受中国文化,同时也期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福建厦门,有一处充满艺术魅力的地方——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翔安区澳头这个宁静的小渔村。这里,正不断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宴。
近期,一场汇聚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72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在此盛大举办。展览现场,各类艺术作品争奇斗艳,其中,12位泰国艺术家就地取材完成的艺术装置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独特的艺术故事。
《潜行追踪者》这件作品静静伫立在展厅中,它由铁丝编织而成,呈现出一个倒立的“人”的形象。这个“人”手中拿着“手机”,尽管只有半张脸,但那目光仿佛紧紧锁定在手机屏幕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在弯曲的头颈下方,是一个普通不锈钢材质的圆球。这件看似简单的作品,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这个雕塑作品名为《潜行追踪者》,它通过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去观察和理解数字世界,生动地表现出了信息时代某些方面的扭曲和混乱。不锈钢圆球代表着地球,而铁丝网格‘人’则充满了网络化的意象。此次参展的泰国艺术家素钦·素吉利用在当地找到的废弃围栏原材料铁丝,花费了两三天时间精心完成了这件艺术作品。”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蓝兰详细地介绍道。
这件作品是3月16日开幕的“经度”国际艺术展的一部分,该展览将持续至4月30日。展览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媒介的作品,内容涉及文化认同、全球交流、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等诸多议题,仿佛是一场艺术与思想的大融合。
除了《潜行追踪者》,还有一件名为《乡村背景下的泰国华人之美》的作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作品由泰国艺术家诺帕南·巴利西创作,它探讨了中泰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美学表达。作品中的白色部分是用糯米制作而成,糯米在中国是传统食物,还曾作为中国长城砖块的黏合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在泰国,糯米同样在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品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泰国的鹤和厦门的白鹭,象征着吉祥、繁荣与长久的健康。
“这位艺术家到澳头后吃的第一顿饭是糯米饭,而糯米也是他们在泰国的主食之一,这一巧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蓝兰回忆道。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自2017年建成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其创始人是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和祖籍厦门的策展人蓝兰夫妇。除了新冠疫情那几年,中心每年都会举办至少4场10位艺术家以上的作品联展,每次展览时间为两三个月。此外,这里还会举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每个月一场的北欧电影沙龙。
“每场沙龙都有主理人,我们会选择一部非商业电影,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蓝兰介绍说,“我们还曾经与住在厦门的一位德国艺术家和一位菲律宾艺术家共同发起过一个环保项目,名为《迷路的鱼》,完成的10个作品捐给了当地一个公园。其中一个作品《金龙鱼》,所有鱼鳞都是用废弃的CD碟片做成,这些碟片是面向所有住在厦门的外国人征集而来。”
澳头这个原本普通的渔村,因为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变化。蓝兰回忆起刚开馆时,很多村民经常一边看一边问:“这是什么东西?”“村民很爱问,我们就慢慢讲。”蓝兰说,“到后来,村民比我们还会讲,还加入自己的各种演绎,很有趣。现在只要有展,他们就呼朋引伴地来看。”
当地采风、就地取材、精心创作,这是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国际艺术展的一大特色。“我们一直强调在地性,强调作品要和当地有链接。每次举办展览,我们一定会邀请一批国外艺术家提前入驻澳头,进行驻地创作,时间为10天左右。艺术家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探索在地材料,并与当地社区展开多维互动。他们不仅对当地文化进行独特解读,也在作品中展现在地文化与国际艺术的对话与融合。”蓝兰说,“展览中当然也会有国外艺术家邮寄过来的作品,不过,我始终觉得,在当地创作的作品更能体现文化交流的互动性。短暂的链接常常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零开始,驻地创作,这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社会性的艺术——北欧艺术家当代艺术展”上,挪威艺术家尼尔斯的装置艺术“妙奇屋”别具一格。他邀请观众参与编织,并在悬挂的细线上写下他们的梦想,让观众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瑞典塔尔巴肯艺术中心和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厦门)共同主办的“出海——闽南非遗艺术展”于2024年8月亮相瑞典。图为王彤(右二)与蓝兰(右一)在为观众讲解。
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王彤和蓝兰实践着他们对文化交流的理解。这里凝聚着他们的付出,也见证着他们的感动。“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大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不过,只要他们来过澳头一次,就会不断地到访中国。有的是自己到各省份旅游采风,有的还会带着亲朋好友来。”王彤旅居瑞典30多年,曾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目前担任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的硕士与博士生导师,他说自己在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中收获了很多感动,“我们曾不止一次邀请瑞典艺术家朋图斯来参展,他和夫人、丹麦艺术家蒂娜都爱上了中国文化,他们家中随处能看到这种热爱:客厅挂着一幅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拓印,桌上摆着漳州窑瓷盘,沙发上铺着中国牡丹和凤凰图案的中国土布,他的作品中也蕴含着中国亭子等丰富的中国元素。”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邀请过来的艺术家们在澳头驻留期间,除了艺术创作,还会练太极、唱南音、学书法、学国画……完全是全身心、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
“世界上很多偏见、误解都是源于信息的匮乏,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互相了解。”王彤相信,“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在中国文化中得到灵感,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对我们文化的最好推广,我们希望能够温柔地、含蓄地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美好。”
王彤和蓝兰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不仅体现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活动上。“在瑞典斯库鲁普市,我们策划了一个‘糖盒子’计划,2011年至2017年共办了32场‘聚焦中国’的展览及文化活动,办了‘陶瓷回归中国展’‘中国彩墨——福建艺术家展’‘东方绘画精神与表现’座谈会等。前两年,我们在瑞典创办了文化中心。去年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蓝色梦想 2024·日出海上’国际当代艺术展就同步在那里举行。”蓝兰说,“我还有个梦想,希望能推动家乡的闽南文化走出去。”
“文化需要交流与融合。文化因不同而有趣,交流的根基在于知己知彼、不卑不亢。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西方艺术,有机会和西方对话合作。西方也需要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下的底蕴和灵感。我相信,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蓝兰满怀期待地说。
本文详细介绍了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该中心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活动,强调在地性创作,让外国艺术家深入感受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中心的创始人王彤和蓝兰夫妇不仅在国内推动文化交流,还在瑞典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期望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美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