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众多跨国企业高层齐聚北京。文中通过展示一系列数据阐述中国高水平开放举措,如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等,体现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还列举了特斯拉、宝马等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案例,说明跨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最后指出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将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和确定性。
近期,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活动现场,可谓是大咖云集。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苹果CEO库克、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会长李在镕等纷纷现身,来自21个国家的86家跨国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值得一提的是,近九成企业由最高决策者亲自率队参会,其中欧美企业占比超60%。这一强大的嘉宾阵容,瞬间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现出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高度热情。部分企业高管在论坛期间更是深情表示,“中国是第二故乡”“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与中国合作”。
多家外媒也在持续关注着论坛的动态。许多外媒和跨国企业高管都认为,全球知名企业核心决策层的中国之行,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映射出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坚定信心。
中国一直秉持着高水平开放的理念,这让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更有信心。我们先来看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中国第一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时,条目多达190条。然而,经过8次的精心缩减,目前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降至29条,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更是低至27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领域针对外资的限制措施已经“清零”。此外,中国分7批先后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并全力建设海南自贸港。同时,一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也在陆续扩围。去年,中国商务部在境内外成功举办了28场“投资中国”招商推介活动,召开了15次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困难问题300余件。这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背后,是中国通过对负面清单做减法、优化营商环境做加法,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
负面清单准入做减法,为更多领域、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 – 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574家,同比增长5.8%。英国、德国、韩国实际对华投资都出现了两位数增长。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在论坛上明确表示,目前外资进入中国金融、汽车、船舶制造领域已实现全链条开放。下一步,中国将继续推进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英国《金融时报》在此前的报道中也指出,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商机,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服务做加法,则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中国官方和金融机构通过对接外企融资需求、建立外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等一系列贴心措施,为外资提供全周期服务。“中信集团畅通股贷债保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文武在论坛上详细介绍道。除了金融服务之外,中国还聚焦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对试点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同时,不断优化口岸签证、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为外国商务人士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高规格的国际经贸框架、简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探索自由贸易区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中国的这些举措让我们更加坚定,有信心继续在中国投资。”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傅乐宏在论坛上诚恳地说道。
中国为外资做的“加减法”效应,正显著体现在外企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今年2月,特斯拉全球第二座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仅耗时7个月就正式投产,这一惊人的速度生动地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开放的“中国速度”。扎根中国30余载的宝马集团,2024年在中国市场交付超过10万辆纯电动汽车,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安利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尼尔森表示,中国已经连续22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市场。英美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万德昆在论坛上介绍,中方合作企业提供的天然气双燃料大型运输船只,使得运输排放降低了35%。
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印证着,当跨国企业和中国的技术积淀、应用场景相遇,往往能催生突破性创新。跨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深刻诠释了他们对华投资的坚定信心。
“如果你和中国工程师合作的话,他们永远不会说‘No’,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做得更好,中国工程师会不断地尝试,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中国的竞争优势。”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论坛上由衷地感慨道。
泰国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在论坛发言中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广阔且充满活力,既涵盖一线城市,也包括增长迅速的县域市场,每个地区都蕴藏着独特的需求与潜力。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在论坛上表示,当下跨境电商等外贸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有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合作空间。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发挥融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更多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铺路搭桥。
从研发到生产,从运输到销售,从融资到上市,中国拥有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超大规模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等诸多优势,外资在中国大有可为。以美国企业为例,胡润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2024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特别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增速显著,凸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营收规模达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就有7家,41%的企业将中国视为其全球第二大营收来源市场。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之一,还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很好的物流系统。与中国本地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不仅降低成本,还提升了应对风险的韧性和全球市场的表现。”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说。
众多外资企业对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充满了期待。“我非常高兴再次回到中国,宜家在中国已经60年了,但我们想的是未来的60年。”英特宜家集团首席执行官阳森瑞在论坛上满怀期待地表示,与中国长期合作非常有意义,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非常棒”,这有利于宜家未来可持续发展。
宝马大中华区总裁高翔在论坛上提出,“中国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年轻约20岁”,宝马关注中国年轻消费者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正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体验,让车辆在未来更顺利适应中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罗氏集团副主席安德烈·霍夫曼提到中国老龄化与健康需求增长,创新药物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并强调罗氏期待与中国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行业伙伴紧密合作。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在论坛上介绍,施耐德携手数百家中国供应商进行减碳实践,其上海普陀工厂将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3%,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为现有工厂提供了范例。安利计划将在2027年前,升级改造中国100余家体验馆、体验店,推动高品质健康生活消费,还会开展自有有机农场建设、植物抗衰和航天育种等科研项目。跨国企业高管们结合中国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希望共同开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的新蓝海。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市场已从单一的生产基地进化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既要把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技术”的突破窗口,更需深耕与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下沉市场”。
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将持续催生出新的增长极,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香港交易所主席唐家成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内地经济的转型为世界带来了巨大机遇,各种突破性的创新正在重塑经济格局和推动经济增长。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可以为这些创新提供重要的融资支持。”
“我们共同憧憬着一个由可持续发展主导、智能化重塑和高科技驱动的未来。全球贸易尽管遭遇了逆流,但新的合作机遇亦不断地涌现,全球供应链更是一条‘世界共赢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
本文围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展现了众多跨国企业高层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从中国高水平开放的举措,到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案例,再到跨国企业对未来与中国合作的期待,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市场的魅力和潜力。中国通过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吸引外资企业“用脚投票”。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不仅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动力和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