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方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家赵豫的生平与艺术成就。2023年1月赵豫因病去世,家属遵照其遗愿将39幅作品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这些作品近日化为“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启幕。文章还介绍了赵豫作品的风格来源、创作特点,以及他淡泊名利、执着追求艺术的一生。
在上海中国画院众多的画家群体中,赵豫是为数不多来自北方的画家。他的画作,犹如一股独特的清泉,为海派绘画注入了别样的苍茫与大气,让海派绘画的风格更加多元和丰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3年1月,赵豫因病不幸离世。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奉献并未就此终结,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其家属将他精心创作的39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上海中国画院。这39幅作品,就像是赵豫留给世间的最后一份珍贵礼物,饱含着他对绘画艺术的无限眷恋和对上海中国画院的深厚情谊。
近日,这份承载着赵豫艺术心血的礼物,以“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的形式,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盛大启幕。展览现场,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诉说着赵豫的艺术故事,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赵豫出身于伏牛山区的一个农家,从大山中走出的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这种热爱,深刻地融入到了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面,他早年在河南西峡的生活经历,让他的画作孕育出体势刚严、雄浑壮阔的北方气象。画面中,那巍峨的山峦、广袤的大地,都展现出北方山水的豪迈与大气。另一方面,他在南方的求学经历,又赋予了他用笔清丽、敷色秀润的艺术品格。细腻的笔触、淡雅的色彩,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动。
有人这样评价赵豫的作品:“他的画有一种大象无形、清新自然的独特意韵。他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新,既不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技法的束缚,也不盲目追逐新潮,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平衡点。”
赵豫《太行高秋图》,1998年
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赵豫早年涉猎广泛,花鸟和人物都有涉猎。但当他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以后,便较为专注于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是对太行山和伏牛山情有独钟。他常常深入到这些山脉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山水的理解融入到画作之中。
赵豫曾强调,国画与油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油画采用焦点透视,而国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这种独特的透视方法,能够让画家更加自由地展现世间万物的绚丽多姿。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画家不必追求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是更加注重构思和形象是否符合“理”。在创作过程中,赵豫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他的画作常常能够突破现实的局限,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引人遐想的艺术氛围。
赵豫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执着追求艺术的一生。他将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把书画作为精神寄托。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孜孜不倦,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天地里默默耕耘,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上海中国画院特举办此次捐赠作品展,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作品,全面呈现赵豫在中国绘画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和高尚人品为更多人所熟悉与景仰。
赵豫《上海之春》,1991年
画家赵豫的生平、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赵豫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39幅捐赠作品通过展览得以展示。他的画作融合南北特色,采用散点透视创作,一生淡泊名利、执着于艺术。此次展览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艺术成就,传承他的艺术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