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青睐,中环新能源凭何脱颖而出? 技术创新驱动,中环新能源海外布局正当时

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在2024年取得的亮眼业绩,包括收益和溢利的大幅增长。同时阐述了其吸引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青睐的原因,详细分析了该企业在光伏业务、破局光伏消纳、研发投入以及出海布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新发展趋势。

在当今新能源产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01735)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日前,中环新能源正式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情况,其收益约达到60.32亿港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同比增长幅度高达49.74%。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1.06亿港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60.4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根据公告显示,收益的显著增加主要得益于报告年度内N型电池及光伏组件销量的强劲增长。新能源及EPC分部的收益净增加约为41.275亿港元,而上一报告年度这一数据约为21.2亿港元,增长幅度十分可观。

凭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战略上的精准聚焦,中环新能源成功吸引了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的目光。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贝莱德ETF基金以0.46%的持股比例成为中环新能源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其资产管理规模约达11.5万亿美金。在投资领域,贝莱德的投资决策往往被视为聪明资金的风向标。此次贝莱德对中环新能源的持续增持行为,不仅向市场传递了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坚定信心,更体现了其在新能源、消费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贝莱德的持仓行为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其背后的投资逻辑也成为各界探讨的焦点。国际资管巨头为何如此看好中环新能源这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呢?

产能和技术领先 光伏业务进入发力阶段

公开资料表明,近年来贝莱德持续加大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力度,其重仓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均与中环新能源处于同一赛道。

自投身新能源行业以来,中环新能源始终坚定地走技术创新之路。其战略目标明确,致力于成为新一代电池专业制造、品牌商,打造绿色能源系统集成供应商。为此,公司同步发展光储充、BC、氢氨醇油、钙钛矿等多维技术路线,并且实现了生产经营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

目前,中环新能源已经在淮南市、凤台县、桐城市、宁夏同心县布局建设了4个生产基地。2024年7月,中环新能源桐城光伏产业基地12GW n – TOPCon电池正式投产。未来5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N型TOPCon电池产能达到60GW。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其N型TOPCon电池片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6.72%,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在组件产品方面,中环新能源凭借在N型TOPCon高效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确保了组件产品具备极高的可靠性。中环CHGMN系列组件产品在多种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该系列组件产品成功通过了2倍IEC加严PID测试、2倍IEC加严冷热循环测试和4倍IEC加严湿冻测试。在一系列高强度加严测试的轮番考验下,中环CHGMN系列组件产品充分展现出在高温、高湿等极端环境下卓越的稳定性与耐久度。

优质的产品让中环新能源在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中站稳了脚跟,这也是其在2024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近50%的重要原因。作为产业的积极参与者,中环新能源还致力于维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的问题,中环新能源认为技术创新和行业自律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4年12月,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泾渭分明 龙头与骨干企业不再打“价格战”》一文中,中环新能源被列为19家以合理价格(0.69元/W)参与中国电建招标的企业之一。中环新能源坚决拒绝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扰乱市场秩序,以实际行动支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凭借良好的口碑以及高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等产品优势,中环新能源与多家央国企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事实上,中环新能源董事长余竹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公司坚决不参与行业恶性价格竞争。在今年3月进行的2025徽商大会上,当余竹云当选安徽新能源商会会长时,他再次明确表示,公司将坚定“不打价格战”的原则,强化行业自律,将产品品质、效率与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公司将为用户提供绿色清洁能源解决方案,通过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如零碳产业园建设、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等,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硬实力 硬科技:用零碳方案破局光伏消纳瓶颈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然而,消纳难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光伏发电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瓶颈。中环新能源创新性地提出了从用户侧破局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源 – 网 – 荷 – 储”一体化系统,有效打通了绿电消纳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全球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2000亿美元,中环新能源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卡位优势。

实际上,中环新能源在战略布局期就已经确定了要提供高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聚焦多样化应用场景的计划。2025年3月,中环新能源旗下中环数科(江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编制的《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该标准通过建立统一评价体系,为地方和园区减排提供了量化依据和实施路径,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指南。

目前,中环新能源已经在多地相继布局零碳智慧产业示范园区,例如安徽省淮南市、江苏省南通市、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等。通过标准化、可扩展及可规模化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智慧解决方案,中环新能源赋能地方经济,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中环零碳智慧产业园区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优势,通过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通信控制体系,将光伏、储能、氢能、绿醇、综合能源站、充电站有机地协同融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实现从绿色发电到高效用电,从数智化、精益化能碳管理到能碳交易的零碳产业闭环。

这种创新模式也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中环新能源已经启动了全球零碳产业园的建设布局。在COP28、COP29等国际气候峰会上,中环新能源提出的“光伏 + 储能 + 智慧园区”一体化方案引发了高度关注。通过与德国、阿联酋、印度等十余个国家的深度合作,其技术已经应用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能源项目,助力当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中环新能源的产业布局,不仅成功破解了光伏消纳难题,更对能源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公司实现了区域能源供需的动态平衡,缓解了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稳定性。同时,其零碳产业园模式将光伏应用从单一发电场景拓展至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多领域,推动了能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光伏电力消纳意味着所有产生的光伏电力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有效缓解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局面,这对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至关重要。

加码研发 以出海赋能能源结构革新

站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历史节点上,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构建“高校 + 企业 + 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在多能融合、钙钛矿电池、氢能储运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与阳光电源、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

2024年5月,中环新能源与阳光电源旗下阳光新能源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在共研核心光伏科技,共建生态创新高地的合作愿景下,双方重点攻关“光储氢充”一体化技术。此外,中环新能源还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例如,中环新能源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的“复旦国金—中环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学院金融特色,利用复旦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中环新能源共同开展新能源产业的前沿研究。同时,“中环低碳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钙钛矿联合实验室”也已正式成立。

通过多路径筹备和高投入研发,中环新能源积极深耕技术创新领域,研究和储备BC电池、钙钛矿电池及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等多种太阳能电池技术,打造梯次创新体系,推动数智化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通过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中环新能源将中国光伏优质产品推向了全世界。公司积极探索全球布局,主动“走出去”加入全球竞争。一方面,中环新能源已经获得了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TOPCon单/双玻IEC认证证书及盐雾、氨气、沙尘等可靠性测试证书,这充分证明了中环新能源的产品在恶劣环境下依旧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目前,其产品已经得以销往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且已与部分海外客户(欧洲、东南亚等)展开了合作。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中环新能源也积极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先后与国家电投、华润电力、国家能源集团、大唐安徽、淮河能源、中核汇能、国轩高科、阳光电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一道新能源等央国企及行业头部企业进行了深度战略合作,实现了多个重要光伏、零碳项目的启动和投产。

另一方面,中环新能源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力,以严格的质量管控为核心,以国内政策条件和市场需求为依托,大力发展先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布局亚太、欧洲及美洲等区域,强势拓展国际未来化业务,致力于开拓世界前沿光伏市场。

目前,中环新能源已经成功与来自欧盟如法国、西班牙,中东如阿联酋、土耳其,南亚如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的企业达成了合作联系,海外建厂的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中环新能源的成长轨迹揭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新趋势:竞争维度正从单一制造规模向“技术创新×场景渗透×碳资产运营”的复合能力迁移。中环新能源正在用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证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下一程,属于那些能同时驾驭“硬科技突破”与“软实力输出”的生态构建者。

本文全面介绍了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在2024年取得的优异业绩,深入分析了其吸引贝莱德投资的原因。详细阐述了该企业在光伏业务、破局光伏消纳、研发投入以及出海布局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和成果。中环新能源凭借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和战略眼光,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揭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制造规模竞争向复合能力竞争的新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898.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