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杭州的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R1大语言模型性能媲美OpenAI的o1模型,这一消息引发巨大冲击,导致美国科技股市值蒸发。同时,中国企业积极整合该模型,投资者重新涌入中国科技股。文章还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迅速追赶的原因,包括庞大用户数量、政府作用、半导体出口管制加速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最后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模型在新兴市场有广阔前景。
近日有消息传来,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3月30日的报道,“美国创新、中国迭代”这句长久以来主导着全球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相对优势讨论的格言,在今年1月被一家中国初创企业打破了原有的叙事格局。
总部设立在杭州的深度求索公司,重磅发布了R1大语言模型。令人惊叹的是,其性能能够与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数月前发布的o1模型相媲美。R1模型就像是一颗突然降临的新星,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且它具有显著的创新特质,成本更是极其低廉。
这一消息所带来的冲击堪称巨大。随着R1模型迅速冲上最热门下载排行榜,科技巨头股票投资者陷入了恐慌之中。受此影响,英伟达和微软等科技股的市值蒸发超过了1万亿美元。
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中国人工智能通讯》作者杰弗里·丁(音)感慨道:“对于中国开发此类尖端突破性技术的能力,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看走眼了。”
与美国的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内呈现出一片欣喜的景象。众多中国企业正积极地争相把深度求索的模型整合到自己的产品当中。
深度求索仅仅是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行业中的一个代表。然而,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却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毫无察觉。如今,新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正在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人工智能体和机器人等方式,将中国廉价、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
与此同时,投资者已经重新涌入中国科技股。尽管投资者对深度求索的崛起感到诧异,但对于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观察者来说,这并不意外。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帮助国家获得平等甚至主导地位的众多产业中的最新一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与风力发电机已经在推动世界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电动汽车更是助力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甚至连非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也采用中国的电池。在无人机、机器人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企业同样是全球领导者。
不过,一些西方首席执行官对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不以为意。但事实上,让中国能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迎头赶上的因素不仅持久,而且作用巨大。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深厚的人才储备,还有能够充当支持者和啦啦队的政府。
报道还提到,甚至在两年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似乎还注定要远远落后。OpenAI公司2022年推出的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曾让人工智能方面的落差变得更加明显。
杰弗里·丁表示,2024年秋季是这种情况出现变化的关键节点。他说:“你开始看到差距在缩小”,尤其是在开源领域,“中国公司开始优化能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训练的规模小一些的模型”。
那么,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是如何成功地迅速追赶上来的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数量,而在决定如何利用这种体量方面,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可能加速了中国的创新。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中国的高校正在培养出一批意气风发、可以为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所用的工程师。
观察人士还发现,中国“90后”创业者的态度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事人工智能咨询行业的格蕾丝·邵(音)说:“老一辈的科技创业者认为‘可以模仿,但要做得更好’,而现在企业家们谈论开源。中国能够创新,而不只是模仿。”
正如深度求索公司的成就所显示的,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或许不需要大量资金就能够拥有全球竞争力。中国官员现在支持开发成本相对低廉的开源模型,以此作为鼓励更大范围采用中国制造技术的一种途径。
报道指出,在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的特朗普政府统治下,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也许在美国得不到广泛使用,但它们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赢得客户。深度求索公司对效率和开放性的强调,或许更适合那些长于创造却缺乏算力和资本的新兴市场。
本文通过深度求索公司R1大语言模型的成功,展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能够迅速追赶的多方面原因,包括庞大用户、政府支持、出口管制催化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同时也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模型在新兴市场有独特优势,打破了“美国创新,中国迭代”的传统认知,彰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的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