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生育大战:呼和浩特高额补贴领先,全国生育政策走向何方?,生育支持政策加码,呼和浩特高额补贴或成全国范例

本文围绕各地促进生育的政策展开,重点介绍了呼和浩特市的生育补贴细则,同时阐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生育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案例,还借鉴海外经验分析了家庭补助力度和时效性对生育率的影响,最后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小结。

在当下,为了鼓励生育,各地纷纷使出“大招”,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3月13日,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公布了当地详细的生育补贴细则。细则规定,生育一孩的家庭能够一次性获得1万元的补贴;生育二孩的家庭将获得总计5万元的补贴,这笔补贴会分5年逐步发放;而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则可获得高达10万元的补贴,分10年发放。如此丰厚的补贴政策,着实超乎了市场的预期,不禁让人思考,这份补贴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图表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促生育大战:呼和浩特高额补贴领先,全国生育政策走向何方?,生育支持政策加码,呼和浩特高额补贴或成全国范例

数据来源: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官网,格隆汇整理

如今,育儿政策在不断地加码,生育支持的链条也在持续延伸。

从呼和浩特发放育儿补贴这一举措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前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正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来鼓励生育。近期,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这充分展现出政策推进的力度与速度。

在国家层面,自“放开三孩”政策实施后,顶层设计便加快了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的步伐。今年两会释放的生育支持政策更是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将 “育儿补贴” 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决策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开始向鼓励生育的方向转变。

2022年8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强化了“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二十大报告中,更是着重强调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该文件从生育服务支持、育幼服务体系、教育、住房与就业,以及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4个维度,提出了13条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的具体措施,旨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会议,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若干措施》,并提出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谋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地见效。

到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覆盖“生育、养育、教育”全周期的专项基金,重点推进育儿补贴发放、增加普惠托育服务等举措。这一举措标志着生育支持政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地方实践层面,已经有不少突破性的案例将育儿政策落到了实处。

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出台了颇具特色的生育补贴政策。凡是宁夏户籍夫妻,自2023年1月1日零时以后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并落户宁夏的,可分别获得2000元、4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同时每孩每月还能发放200元育儿补贴金,持续至孩子3周岁。其中,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承担60%,县(市、区)承担40%;按月发放的育儿补贴金则由县(市、区)全额负担。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自育儿补贴政策实施两年间,宁夏累计发放育儿补贴1.2亿元,惠及3.3万个家庭。2023年全区人口出生7.3万人,出生率达10.02‰;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至8万人,同比增幅约10%,其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稳中有升。

而呼和浩特最新公布的补贴方案更是亮点十足。生育一孩家庭可获1万元补贴,二孩补贴提升至5万元,三孩及以上补贴高达10万元。相比其他地区,该政策展现出两大显著特点:

一是补贴标准更高。按年折算,呼和浩特每孩每年补贴1万元(月均833元),明显高于济南(二孩月补600元)、哈尔滨(二孩月补500元)等试点城市(详见图表二,数据截至2025年3月)。

二是支持周期更长。多数地区补贴仅持续到孩子3岁,而呼和浩特二孩可享5年补贴,三孩补贴更延长至10年。此外,当地还首创了教育配套政策:二孩家庭可优先“随兄姐入学”,三孩家庭可在全市自由择校。

市场机构分析指出,呼和浩特政策力度超预期,可能会引发多地效仿。深圳等城市已表态将跟进国家统一部署,这预示着生育补贴政策有望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国推广。

其中,3月18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政策正式实施。在育儿补贴方面,政策指出:新引进人才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生育子女的,给予一次性育儿补贴,每生育一个子女,给予一次育儿补贴3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支持政策链条正在不断延伸。作为生育健康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顶层设计也通过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医保范围,为更多家庭减轻支付负担,其可及性有望加速提升。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新年献词中称,预计全国31个省份及兵团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惠及100万人次。

图表二:全国部分城市育儿补贴情况

促生育大战:呼和浩特高额补贴领先,全国生育政策走向何方?,生育支持政策加码,呼和浩特高额补贴或成全国范例

数据来源:各地政府官网,城市进化论,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至2025年3月

海外经验:家庭补助力度与时效性尤为关键

借鉴海外经验来看,家庭补助力度是生育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方面,国家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总和生育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

根据泽平宏观数据显示,2019年OECD成员国中,家庭福利开支(包含现金补贴、税收减免等形式)占GDP比例普遍处于1% – 4%区间,平均值为2.3%。其中法国以3.4%的占比位居首位,其同期总和生育率达1.83;韩国该指标仅为1.56%,2021年生育率降至0.92的历史低位(图表2)。这充分表明家庭福利投入强度与生育率修复效果具有直接关联。

图表三:家庭福利开支占比越大,生育率越高

促生育大战:呼和浩特高额补贴领先,全国生育政策走向何方?,生育支持政策加码,呼和浩特高额补贴或成全国范例

数据来源:OECD,泽平宏观,格隆汇整理

另一方面,政策干预时效性对生育率修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在北欧国家,当家庭补助达到GDP的3%以上且政策响应及时时,生育率可获得有效支撑。瑞典通过持续的高强度补贴(家庭福利开支占比长期超过3%),其生育率从1999年1.5的低谷回升至近年1.6水平;丹麦同样实现从1983年1.4到当前1.6的生育率修复,均稳定在1.5的人口更替警戒线以上。

相较而言,东亚国家的政策效果明显受限。日本生育率虽在2002年止跌,但仅维持在1.3左右;韩国生育率在2005 – 2012年间经历短暂回升(1.12→1.20)后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0.7。这种差异源于:2000 – 2020年间,日韩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分别仅为1.1%(现金补贴0.5%)和0.7%(现金补贴0.1%),显著低于OECD国家2.0%(现金补贴1.2%)的平均水平。补贴强度不足叠加政策滞后,导致生育支持政策难以形成持续效应。

图表四:几个国家生育率与家庭补助变化走势图

促生育大战:呼和浩特高额补贴领先,全国生育政策走向何方?,生育支持政策加码,呼和浩特高额补贴或成全国范例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格隆汇整理

小结

在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下,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呼和浩特近期推出的高额育儿补贴(最高三孩家庭补贴10万元),不仅超出了市场预期,更释放出政府提振生育率的强烈信号。这种高投入模式很可能带动更多地区跟进,全国性生育补贴制度或将加速成型。

据中信证券测算,若参照呼和浩特标准在全国推行,2025至2027年财政补贴规模将达901亿、1363亿和1825亿元。尽管投入可观,但相比发达国家生育福利支出水平,我国政策支持力度仍有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支持政策正形成“经济补贴 + 医疗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在降低育儿成本方面,各地补贴政策持续升级;在解决生育难题方面,辅助生殖技术作为重要医疗手段,随着医保覆盖范围扩大,正成为更多家庭的可行选择。未来,辅助生殖服务的市场普及率有望随政策支持力度同步提升。

本文围绕各地促进生育的政策展开,介绍了呼和浩特高额生育补贴细则,梳理了国家和地方生育支持政策的发展及实践案例,借鉴海外经验分析家庭补助对生育率的影响,最后指出我国生育支持政策虽在不断加强,但仍有提升空间,且正形成双轮驱动模式,未来辅助生殖服务市场普及率有望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19.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