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作曲家吕其明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舞台上举办作品音乐会的盛事,着重介绍了其新作《无尽的思念》的创作背景、内涵,以及他与上海的深厚情感,还提及音乐会上其他经典作品的演奏,展现了吕其明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创作的热忱。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个特别的夜晚注定属于吕其明。在经典之作《红旗颂》首演60周年之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迎来了一场音乐盛宴。由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吕其明作品音乐会》于4月3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盛大举行。
当晚,94岁高龄的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的新作《无尽的思念》(一个烈士后代的心声)首次登台亮相。同时,那些激励了几代人的经典作品,如《红旗颂》《微山湖》、管弦乐序曲《焦裕禄》等优美旋律,在指挥张亮的精彩执棒下,从上海爱乐乐团乐手们的琴弦间缓缓流淌而出。现场的观众们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抚今追昔,不禁缅怀起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事实上,就在30天前,吕其明还在瑞金医院的病房中进行《无尽的思念》的定稿工作。他深情地表示:“我想把这部作品献给我的父亲,也献给千百万烈士。”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烈士后代,吕其明再次拿起创作之笔,用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倾诉着“一个烈士后代的心声”。
在构思创作《无尽的思念》的过程中,吕其明的情绪常常难以自持,激动不已。每到深夜,他总是难以入眠,甚至会泪流满面。即便在抱病住院期间,他也没有丝毫懈怠,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争分夺秒地修改定稿。最终,他将创作的核心聚焦在了情感表达上。他说:“这部作品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只有淳朴的情感。”的确,最深沉的情感往往无需过多修饰,只需平铺直叙,就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当舞台上,指挥张亮用手画上休止符时,整个音乐厅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爆发出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无尽的思念》这部作品以悲痛的思念作为开篇,通过音乐主题的层层呈现,梦境与现实的巧妙交织,生动地展现了烈士们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以及后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整部作品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也有对残酷现实的勇敢抗争。最终,作品以先烈精神的永恒与安息作为结尾,既是对历史的深情追忆,也是对先烈精神的崇高礼赞。
回顾往昔,吕其明感慨万千。他叹喟道:“回想那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很多战友牺牲了,我的家人也牺牲了,而我在九死一生中幸运地幸存了下来。”他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说:“父母养育了我10年,人民军队养育了我9年,而上海人民养育了我78年,我喝着黄浦江的水长大。”
当晚的音乐会上,除了新作和经典作品外,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管弦乐序曲《焦裕禄》、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男高音独唱《卜算子》、交响组曲《使命》,以及《巨人的握手》《铁道游击队》《毛泽东在南京》《红日》等吕其明创作的影视剧的主题歌也依次奏响。这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艺术家吕其明始终不忘初心,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进行创作的无限热忱。
本文围绕吕其明作品音乐会展开,介绍了音乐会的举办情况,重点讲述了新作《无尽的思念》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提及吕其明与上海的情感联系以及其他经典作品的演奏,展现了吕其明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为音乐创作不懈努力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