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语文课与清明节相遇时,开展了一场独特的学习之旅,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清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了家校合作。
当传统的语文课遇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清明节,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呢?在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二年级的孩子们以清明节为契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随着青团那悠悠的清香在校园中弥漫开来,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也悄然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学科打底、情感升温、实践深化”的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知道,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识字为核心,引导孩子们游神州大地、过传统节日、学中国汉字、品中国美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汉字知识,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而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记忆。
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的教师们精心构建了“游神州·品节日·学汉字·传文化”四位一体的教学框架。他们通过清明专题学习,巧妙地将节日文化、汉字溯源、民俗实践融入语文课堂,实现了知识习得与文化浸润的双向赋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认真学习,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用心感悟,对清明节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实践,孩子们全方位地体验了清明文化。他们溯源清明历史,深入解析扫墓、踏青等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精神,从而了解到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共读《奶奶的青团》,引导孩子们体会“追思与新生”的节日哲思,感受清明节里对家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敬畏;收集家族故事,建立起个体与传统的生命联结,并策划了“寻味·清明”——小小青团的诞生记延伸活动。
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孩子们与家长们一起分享清明节的故事和习俗,交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还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链接。
活动中,家长们走进校园,与老师们一同带领孩子们体验青团制作。他们亲自演示传统青团的制作方法,揭示艾草处理、染色技艺中的古人智慧;与孩子们合作完成揉面、包馅等工序,在劳动中传递“食育即德育”的理念。而且,活动还巧妙地融入了综合性学习的元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更多。
清明假期里,孩子们通过撰写《我的青团制作日记》,用汉字记录制作心得,完成了从体验到表达的深度学习闭环。这些日记和青团制作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将被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德育处主任王彩玉告诉记者:“此次‘寻味·清明’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通过亲子课程的形式,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家长们不仅参与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
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借助清明节,通过独特的教学框架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深入了解清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了亲子交流,加强了家校合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出了新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