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展开,指出睡眠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困扰着不少人,着重分析了中小学生和高校教师这两个群体的睡眠困境及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善睡眠相关制度安排的方向。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设立这个特殊的日子,其初衷在于向大众普及高质量睡眠对于身心健康的关键意义,进而唤起人们对睡眠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睡眠”却成为了众多人头疼的难题。不少人深受其扰,呈现出不同的睡眠困境。有些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导致白天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处于浑浑噩噩、无精打采的状态;有些人明明有睡觉的意愿,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还有一些人同样渴望休息,但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不得不选择加班熬夜,惜时如金,连在正常时间上床睡觉都成了一种奢望。
在此,我打算着重探讨两类人群,一类是像我家小孩这样的中小学生,另一类则是和我一样在高校任教的教师群体。
我的儿子在广州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每天早上7点起床时,总是迷迷糊糊的,明显感觉睡眠不足。前一天晚上,完成作业、洗漱完毕后,通常10点30分上床,但往往要到11点才能真正入睡。他的堂姐比他大7岁,在湖北黄冈某县城的一所高中读高一。这个季节,她早上5点40分就要起床,6点20分必须赶到学校。每天晚上9点50分下晚课,到家已经10点10分了,洗漱之后,偶尔吃点夜宵,10点30分又得开始学习,通常要到12点半才能上床睡觉。一个是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小学生,一个是同样需要充足睡眠来成长的高中生,可他们的有效睡眠时间却明显不足。
最近,在各个聊天群里,我频繁地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不是某所高校就是某个研究所的副教授、教授、博士不幸离世。这些离世的学者大多是30 – 50岁的中青年,虽然部分人可能存在基础性疾病,但长期的熬夜工作或加班,无疑也是导致他们不幸的重要因素。我那些在高校工作的朋友,熬夜备课、撰写课题申报书、科研论文、材料或报告的情况十分常见,两三点才睡觉的大有人在。白天,他们不仅要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参加各种例行或突如其来的会议,同时还要照顾家中的子女和老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回归“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安心地读书或进行研究。这样一来,熬夜成了不少高校老师的常态,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也成了他们难以摆脱的困境。
上述这两个群体并非不想睡觉,而是实在身不由己。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着大量的功课需要温习,无数的题目等待解答。而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们,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面临着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或报告)、斩获奖励(或专利)这“三座大山”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如果只注重教学而忽视科研,或者科研成果不足,拿不出像样的成绩,很多人就会面临严苛的考核。一旦在规定时间内业绩完成质量不高,就可能面临降薪甚至解聘的风险。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睡个好觉,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睡眠意愿,还与特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要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降低考试的重要性,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体育或运动类课程,鼓励各类人群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通过运动改善睡眠质量;适度降低课题、论文、奖励在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坚决破除“唯论文论”“唯课题论”,引导高校老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上。
本文聚焦“世界睡眠日”,揭示了中小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存在的睡眠不足问题及其背后的压力源,强调了睡眠问题不仅受个人意愿影响,还与制度安排有关,并提出了降低考试重要性、增加体育课程、优化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等改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