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沾化渔鼓戏的重生与破圈之路,沾化渔鼓戏:小剧团闯出大天地

山东沾化渔鼓戏和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发展历程。从渔鼓戏面临传承困境,剧团前身沾化吕剧团陷入生存危机,到通过改制转唱渔鼓戏实现重生,再到不断创新推出优秀作品破圈发展,吸引年轻人关注,成为地方戏剧院团自我发展的典范,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渤海之滨,有一座名为山东沾化的小县城。这里有着绵延千年的渔家文化,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便可见证岁月的沧桑变迁。而在这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下,还孕育出了吟唱数百年的渔鼓戏,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地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渔鼓戏历经兴衰,始终守望着沾化人的文化传承。沾化渔鼓戏剧团便诞生于这片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再过不久,这个来自小县城、专注于小戏种的小剧团,即将受邀前往埃及参加国际实验戏剧节,登上国际舞台,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跨越。

一座看似平凡的小城,因为一群人对艺术的坚守和突破,将渔鼓戏这一方小戏唱成了一出大戏。关于渔鼓戏破圈成长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地方小戏种在困境中迸发力量的生动写照,更是小城小剧团如何破除生存焦虑、实现自我价值的精彩演绎。

“小城里出大戏,小剧团里出精品”,这样罕见的景象充分印证了渔鼓戏的成功。而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成功,也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其他院团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重生之路

渔鼓戏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在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因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而得名,凭借灵活自由的表演内容和接地气的演唱方式,在山东境内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然而,由于渔鼓戏属于地方小戏,长久以来从未登上大的舞台,其传承一度令人堪忧。曾经,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沾化吕剧团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改制前,剧团资金短缺,如同干涸的池塘,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观众流失,演出场地门可罗雀;创作乏力,新作品寥寥无几,整个剧团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

“我是在2005年接任沾化吕剧团团长,那时候,剧团的情况非常不景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整个剧团一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块钱。”时至今日,渔鼓戏剧团的负责人王春贞回忆起改制前的艰难岁月,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沉重。

他说,那时候有的演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蹬三轮、卖豆芽、卖服装、炸油条。每天,能不能给剧团找到出路的问题都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王春贞的心头。

然而,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他和团队变革的决心。那时候,院团的一位老师傅告诉王春贞,沾化有个宝贝叫渔鼓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只不过由于传承人都已年迈,渔鼓戏和吕剧团一样,也已经走到了存亡的十字路口。

就是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王春贞多次考察学习渔鼓戏,并下定决心:剧团改制,自负盈亏,而且吕剧团改唱渔鼓戏!

“为什么要改唱渔鼓戏?在省内,吕剧唱得再好,也唱不过省级吕剧团。我们只能找自己的路子,如果改制成功,皆大欢喜,大家一块受益。如果改制失败,所有的开支我一人承担!”王春贞坚定地说。

彼时,剧团刚改制并且转唱渔鼓戏,但沾化只有四个老艺人还能唱渔鼓。于是,剧团成员和老艺人同吃住,老艺人们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传授,剧团成员们则一句一句地认真学唱。

从吕剧转学渔鼓戏,剧种之间的区别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整个沾化渔鼓戏剧团已经没有退路,唱好渔鼓戏,并且唱出名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背水一战的王春贞们愣是一句句、一幕幕地排出了完整的作品。又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抠细节,做提升,尽量把作品打磨成型。

破茧成蝶!沾化渔鼓戏的重生与破圈之路,沾化渔鼓戏:小剧团闯出大天地

王春贞(中)在排练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很快出现。在2006年举行的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成立刚一年的沾化渔鼓戏剧团首战告捷,他们的作品《审衙役》获得了7项大奖,总分第一名。

那天是2006年4月29日,这一天,王春贞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是沾化渔鼓戏团的重生,也是渔鼓戏的重生。

破圈之路

有作为就有地位,有生命力才有市场。初战告捷,让沾化渔鼓戏剧团在省内站稳了脚跟,但绝对难言成功。王春贞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观众,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还要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常常对团队这样说。“我们的郑板桥三部曲虽然是古装戏,但是我们演古说今,这就是生命力所在。”

为了保证持续的作品输出,沾化渔鼓戏剧团组建了一支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沾化地方文化,将渔鼓戏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优秀作品。

2009年,剧团排练的郑板桥系列剧之二《追龙缸》,再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1年,郑板桥系列剧之三《打板桥》再登“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榜首,实现“三连冠”。

2017年,作品《老邪上任》一经推出,就凭借曲折动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渔鼓戏独有的唱腔,赢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叫好。并于2019年5月23日一举摘得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

近年来,沾化渔鼓戏更是佳作频出:《今夕何夕》取材于《唐传奇·义侠》, 讲述了晚唐时期的一段恩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煮海》则是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呈现“盐文化”的剧目,作品以“盐”为媒介连接起历史与今天,借“盐文化”精炼深化主题,整部剧作既具有传统戏曲的生动魅力,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新颖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破茧成蝶!沾化渔鼓戏的重生与破圈之路,沾化渔鼓戏:小剧团闯出大天地

渔鼓戏剧照

这些原创作品不仅在本地上演时场场爆满,还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的戏剧展演,赢得了广泛赞誉,《今夕何夕》更是受到国际舞台邀约,即将成为首部走出国门的渔鼓戏作品。而沾化渔鼓戏和他们的剧团也因此成为地方戏剧院团中的一匹黑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圈之路。

更令人欣喜的是,沾化渔鼓戏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一些来自顶级学府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剧团,为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了前沿的理念。

“当初只有20多人,现在我们发展到40人左右,一年我们演出300场左右,与其说我们拯救了渔鼓戏,不如说渔鼓戏拯救了我们!”王春贞感慨地说。

传承之路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变革与坚守的故事。通过改制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原创作品推陈出新,通过坚守初心传承文化,剧团在小城市的小剧场里实现了大发展,成为地方戏剧院团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典范。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成功,不仅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小城里,一出出大戏正在上演,而沾化渔鼓戏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破茧成蝶!沾化渔鼓戏的重生与破圈之路,沾化渔鼓戏:小剧团闯出大天地

渔鼓戏获得群星奖

山东沾化渔鼓戏和其剧团从面临传承与生存困境,到通过改制、创新等方式实现重生、破圈发展,成为地方戏剧院团典范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地方小戏种的顽强生命力,也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经验,激励着更多文化传承者坚守与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83.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