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中,21岁的刘俊茜以7秒55获得铜牌,22岁的秦伟搏闯入决赛获得第八名。回顾了刘翔在跨栏项目的辉煌成就,以及谢文骏之后中国队的情况,还介绍了刘俊茜等小将近年来的突破,同时也指出中国小将与世界顶尖选手仍存在差距,引发对中国何时出现下一个刘翔的思考。
2025年3月22日晚,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场上,气氛紧张而热烈。21岁的中国选手刘俊茜如同一只矫健的猎豹,在赛道上全力冲刺,最终以7秒55的出色成绩获得铜牌。这一成绩意义非凡,自“飞人”刘翔之后,再次有中国选手在室内世锦赛该项目中斩获奖牌,为中国田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与此同时,22岁的秦伟搏也同样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卓越的实力。他在当晚的比赛中成功闯入决赛,并以7秒72的成绩获得第八名。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室内世锦赛历史上首次有两名中国选手同时进入该项决赛,标志着中国男子跨栏项目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中国,因为刘翔的存在,国人对男子跨栏项目有着特殊的情结。刘翔堪称中国田径界的传奇人物,他曾夺得110米栏奥运会、世锦赛双料冠军,在60米栏项目上也表现卓越,取得过室内世锦赛1金2银1铜的辉煌战绩。他用自己的实力和拼搏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跨栏的力量,成为了无数中国田径运动员的偶像和榜样。
然而,随着刘翔的退役,中国男子跨栏项目面临着新的挑战。师出同门的谢文骏被寄予厚望,他多次斩获亚运会、亚锦赛冠军,是名副其实的“亚洲栏王”。但在世界级大赛中,他始终未能摘取奖牌。后来,谢文骏因伤淡出赛场,中国队也未能在杭州亚运会实现110米栏十连冠,这让中国男子跨栏项目一度陷入低谷。
不过,刘俊茜、秦伟搏等小将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曙光,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男子跨栏再次崛起的希望。去年巴黎奥运会,刘俊茜、秦伟搏、徐卓一3名小将参赛,这是中国田径短跨项目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满额参赛,彰显了中国男子跨栏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入2025赛季,中国跨栏小将们更是不断创造佳绩。2月,刘俊茜在一场国内比赛中跑出7秒47的惊人成绩,这不仅是本赛季亚洲最佳成绩,他还超越了日本名将泉谷骏介(7秒50),成为亚洲男子60米栏仅次于刘翔(7秒41)的历史第二人,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3月22日,在2025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俊茜(左)以7秒55摘得铜牌。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本次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是中国队达标人数最多的项目。按照规定,每支队伍只能有两人参赛,这使得中国队不得不进行队内选拔,出现了这样“幸福的烦恼”。最终,取得参赛门票的秦伟搏和刘俊茜不负众望,在预赛和半决赛中,他们均排名各自小组前两位,携手晋级决赛,并在决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赛后,刘俊茜激动地说:“我们说好了一起进前八,我们今天做到了!我们就是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向翔哥看齐!”这份团队的默契和对偶像的敬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子跨栏小将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回顾过去,当刘翔征战世界大赛时,中国跨栏名将辈出,比如和他并称“双子星”的史冬鹏。刘翔的恩师、中国田径队教练孙海平曾说,是他们两人共同把中国跨栏带上了世界级水平。然而,随着他们的退役,中国跨栏项目出现了滑坡。但通过多年的努力,近年来中国又涌现出了一批后备人才。
尽管小将们集体涌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男子跨栏距离形成集团优势还有一定的距离。以巴黎奥运会为例,秦伟搏、徐卓一半决赛排名第16、第22位,距离决赛门槛还有较大差距。在本次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中,美国名将、奥运冠军霍洛威以7秒42轻松夺冠,实现了室内世锦赛该项目的三连冠,同时捍卫了自2014年以来室内跨栏的不败纪录。相比之下,中国小将们稍显稚嫩。
3月22日,在2025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俊茜以7秒55摘得铜牌。图为赛后刘俊茜(右三)与获得第八名的队友秦伟搏。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秦伟搏赛后表示:“我想对翔哥说,我一直以你为榜样,我还在不断努力、坚持训练,我觉得今天的比赛是一个开头、一个完美的开始。”刘俊茜也认为,这是奔向洛杉矶奥运会的一个开端,“我们的跨栏在复苏”。
从2008年到2024年的5届奥运会中,男子110米栏项目还没有中国选手晋级决赛。中国何时能够出现下一个刘翔?对于这个问题,刘俊茜和秦伟搏此役的出色表现,或许能让答案多一分明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小将们的努力下,中国男子跨栏项目有望迎来新的辉煌。
本文介绍了2025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中刘俊茜摘铜、秦伟搏获第八的情况,回顾了刘翔等前辈的成就,指出中国男子跨栏在经历低谷后因小将涌现看到希望,但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刘俊茜和秦伟搏的表现为中国男子跨栏注入新活力,让人对中国何时出现下一个刘翔有了更多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