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成都低空经济发展展开,先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报告中成都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前三的情况,接着通过采访专家探讨成都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走出特色的方法,以及从顶层设计规划路线图和推动企业发展带动低空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磅发布了《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该《报告》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这4个维度,对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评估结果令人瞩目,深圳、北京、成都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中脱颖而出,位列前三甲。
在低空经济这场激烈的竞速赛中,成都如何“飞”出独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呢?又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实现飞跃式发展呢?3月31日,成都商报 – 红星新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门采访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
发展低空经济,成都具备三方面优势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器为载体,辐射延伸出的新兴经济,它和传统民用航空产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概念。”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严月浩这样解释道。在他看来,低空经济是人类从“二维空间”迈向“三维空间”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成都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严月浩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成都的航空工业基础十分雄厚。作为全国重要的航空工业中心,成飞集团等国家级单位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淀,为低空经济的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其次,成都的产业链完备且竞争力强。目前,成德绵自凉国家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航空航天整机与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维修服务、地面保障于一体的完备产业体系。
最后,成都在基础设施与场景创新方面领先,这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成都要如何在低空经济竞速赛中走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呢?严月浩指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技术是支撑,法律规章标准是保障,安全是底线。具体来说,“成都在电子信息技术、航空制造等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空域安全保障上,做更多的技术安全支撑,形成标准和规范后向全国推广,这样才能凸显出成都的特色。”
此外,严月浩还表示,“成都人包容、乐观的创新精神,为低空经济场景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他认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因素,但“要让‘二维’地面经济拓展为‘三维’立体经济,市民的接受度、使用率等都会成为低空经济‘起飞’的关键。而‘天空之眼’应用场景的拓展,已经为成都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顶层设计出发,规划低空经济路线图
放眼全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成都应该如何发力呢?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认为,首先要明确低空经济与通用航空的概念。“低空经济和通用航空由于空域不同、飞行器不同,所产生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也不一样,这两个概念绝不能混淆。”因此,成都应该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从顶层设计出发,清晰地规划出低空经济的发展路线图。”
在罗军看来,低空经济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应用三大部分。其中,硬件指的是飞行器,包括无人机、eVTOL等。他指出,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率先成长起来的明星产业,“将在未来十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有望在2030年率先突破万亿规模。”而成都在工业无人机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规模接近百亿,并且发展后劲十足。目前,成都已经涌现出中航、纵横、腾盾、傲势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工业无人机产业集群效应。
如何让这些在蓉企业发展得更好,从而带动成都低空经济“飞”得更高呢?罗军认为,从扩大产业集群方面来看,“成都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拓宽到全球范围,吸引更多行业内的顶尖企业、优质平台资源等来蓉落户。”同时,他还提到,要把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为利用平台吸引上下游优势资源集聚,推动行业生态链建设。
具体该怎么做呢?罗军建议,成都可以携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低空经济联盟等,推动一批重大创新中心建设和联合攻关,及时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同时,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低空经济行业大会和展会,搭建国际间的对话合作平台,提升成都低空经济的国际话语权,“吸引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人才集聚,为成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本文围绕成都低空经济发展展开,先是说明其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评估中位列前三,接着分析了成都发展低空经济具备航空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备且竞争力强、基础设施与场景创新领先三方面优势,还探讨了走出特色的方法以及从顶层设计规划路线图、推动企业发展带动低空经济等内容,展现了成都低空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