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流失文物回归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介绍了近期41件流失文物从美国回归的情况,阐述了文物回归体现的文化自信,回顾了文物流失的历史创伤,讲述了新时代文物回归进入“快车道”的原因及成果,通过多个文物回归的案例展现了中华儿女守护历史文化的执着,最后强调了中国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中贡献的力量。
下面展示的这些图片,每一张都意义非凡。
图片里呈现的,均是回归祖国怀抱的文物艺术品。
近日,41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历经波折,终于从美国回到了中国。这些文物种类丰富多样,有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等,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等多个类别。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冰冷的物件,它们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每一件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旅,都像是游子回归故乡,展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也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深刻的哲理。### 新时代,文物回归进入“快车道”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华儿女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痛。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由于战争的破坏、非法走私等多种因素,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被迫离开了故土,在海外漂泊。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这些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很多都成了国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无比痛心。文物的追索和返还,不仅仅是拿回几件物品这么简单,它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华文脉的传承,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回归祖国的文物,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规模愈发宏大,而且回归的批次也更加密集。据国家文物局统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成功回归祖国。文物追索工作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我国不断加强文物追索的法治体系建设,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各个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文物“回家”保驾护航。我国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新增了关于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合作的条款,明确了国家对流失文物的收回权利,并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追索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海关、驻外使领馆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对流失文物进行信息搜集、研判、谈判,推动跨部门合作,形成了推动流失文物回归的强大合力。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积极且深度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之中,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持续发力。从201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到202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从与多国的双边协谈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积极发出流失文物返还的倡议,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国在流失文物返还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巴西人类学家若昂·帕切科评价道:“中国方案为原住民文化回归提供了范本,这是对殖民历史的精神救赎,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刘玉珠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文物回归,见证中华儿女守护历史文化的执着与坚韧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却记录着历史的春秋。2024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罗马的菲乌米奇诺机场,阳光格外温暖。CA940航班载着一批特殊的“乘客”,踏上了回家的路。它们是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国的56件文物艺术品中的一部分。这些来自数千年前的艺术品,有着流畅的线条、典雅的纹饰和生动的器型,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富足……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历史的记忆,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跨越山海,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不仅需要时间上的耐心等待,更离不开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呼吁和持续努力。始凿于北魏的天龙山石窟,众多佛教造像面庞圆润,双目微阖,线条流畅优美,嘴角带着一抹含蓄的笑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天龙山石窟惨遭洗劫,大量佛首被盗凿并走私到海外。百年岁月悠悠逝去,但中国人从没有忘记这批微笑的佛像。几代文物工作者不懈努力,积极开展天龙山石窟文物追索工作。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一家拍卖公司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随即启动追索机制,确定“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目标,促成撤拍。在多方协作下,天龙山石窟佛首结束了百年漂泊,终于回归祖国。不管过去了多久,只要是非法盗取的中国文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将坚定不移地进行追索。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所言:“当我们在谈判桌上展示出完备的法律体系、尖端的科技手段和坚定的文化立场时,世界不得不尊重这份文明大国的底气。”不断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激发出民间社会助力文物回归的热情。2020年底,一场“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万园之园”迎来了“回家”的重要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园内无数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圆明园十二兽首也在这场浩劫中被掠夺,自此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涯。鼠首、牛首、兔首等相继回归。2007年,爱国企业家在得知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拍卖的消息后,出资抢救这件流失文物,后决定将马首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结束了马首铜像离散的历史。截至目前,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大多数已回归祖国。马首铜像更是成为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中,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重要文物。文物回归,彰显着中华儿女守护民族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坚定决心,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弦。“回家,不以山海为远”“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人们用一句句温暖的评价,为终归故土的珍宝送上祝福。在圆明园石柱回归仪式上,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动情地说:“小时候在教科书上看到残破的柱础,总觉得心痛;如今亲眼看到这些石柱,感受到的是民族复兴的温度。”数据显示,近5年“国宝回家”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百亿次,90后、00后成为关注主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创作“文物拟人化”作品——文物回归已升华为一场民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 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国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返还相关国际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已与27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政府间双边协定,建立了彰显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改革和完善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面对流失文物背景调查艰难、现状复杂,国际法约束力弱、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我国在综合运用外交斡旋、执法合作、协商谈判等方式的同时,积极拓展民事诉讼、民间捐赠等各种手段,形成政府与民间联动、国内与国际互动的强大合力。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帛书记载了古代神话、数术等众多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受国内学者珍视,也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如今可折叠地图、书籍的装订方式也由帛书演变而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帛书研究专家李零介绍,帛书是中国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对研究古文字、古文献、学术史、思想史等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自1946年流转美国,迄今已近80年。2024年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青岛举办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接收了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的物证。这些物证包括曾经用于盛装帛书的盒盖,带有福格博物馆借存标签等信息,能够证明帛书自1946年9月16日起已借存于福格博物馆,是帛书在美国流转证据链的关键一环。我国通过全面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为其回归创造条件。文物追索已从简单的索要升级为科技、外交、法律的多维博弈。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言:“今天的文物追索,展现的是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大国的治理智慧。”协和万邦,四海归心。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从马家窑先民捏塑陶土时的虔诚,到今天科学家用纳米技术修复文物的专注;从敦煌藏经洞文书的飘零命运,到《永乐大典》数字化回归工程,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载体,终将在祖国拼合成文化版图,见证一个古老民族在文化自信中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本文围绕流失文物回归展开,先介绍了近期41件流失文物从美国回归的情况,强调文物回归体现文化自信。接着回顾文物流失历史创伤,阐述新时代文物回归进入“快车道”的原因与成果。通过天龙山石窟佛首、圆明园马首铜像等回归案例,展现中华儿女守护历史文化的执着。最后说明中国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中贡献力量,展望文明载体拼合文化版图、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