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广东出台推动旅游业发展措施引出音乐节这一旅游演艺形式,阐述了中国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其市场降温的原因,最后强调音乐节应回归“音乐”本质,提升质量,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东省正式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在这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中,着重强调了要提升旅游演艺的文化含量,大力推动“演艺 + 旅游”模式,以此促进多产业的融合发展。
演艺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音乐节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回顾中国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历程,从最初那种即兴且随机的举办方式,大家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为爱发电”,到如今一票难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的局面,它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音乐节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在社交、娱乐和文化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在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上发挥了显著的杠杆效应。在近几年,它已然成为了展示地方魅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张重要文旅名片。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音乐节实际落地场次达到了 560 场,在达到顶峰之后,音乐节市场明显出现了降温的趋势。对比去年 3 月的音乐节数量,今年同期官宣的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半。
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音乐节赛道在经历了近几年的集中爆发式增长后,出现了供给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况。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音乐节的期待也从最初的“有音乐节可参加”转变为“要有优质的音乐节体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音乐节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演出阵容同质化严重,很多音乐节的演出阵容相似度极高;演出形式呈现出快餐化的特点,缺乏深度和内涵。而且,由于市场规模庞大,演出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一些“初出茅庐”或者半路出家的主办方不够专业,就连一些品牌主办方也很难保证演出的“品控”。
2023 年国庆期间,南阳迷笛音乐节发生的盗窃事件,给这场音乐节乃至举办城市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在这前后,消费者们一方面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奔赴全国各地,满心期待能够获得更好的音乐节体验;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综合来看,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音乐节性价比太低,有较高的票价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服务,场地布置和演出阵容都让人失望,现场的管理和秩序也十分混乱。各类“差评”频繁出现,无疑给过热的音乐节市场进行了一次“退烧治疗”。去年,更是有不少音乐节以“不可抗力”为由陷入了“取消潮”。有业界人士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售票量低于预期,主办方为了“止损”才找了这样的借口。
无论是屡见不鲜的“差评”,还是值得推敲的“不可抗力”,都表明音乐节市场的降温、洗牌已经悄然开始。如何让音乐节真正回归“音乐”的本质,为消费者打造真正的“好节”,这不仅是音乐节市场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重要契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更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任何文旅产业一样,音乐节的成功举办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这对一座城市的协调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考验。城市不能仅仅追求音乐节现场人头攒动的热度,而忽视了对管理与服务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来讲,我们需要认识到,想要让音乐节真正发挥其杠杆效应,就不能仅仅从拉动文旅消费的角度来理解音乐节,更不能将其视为促进文旅消费的“一锤子买卖”。就像因地制宜挖掘旅游资源一样,音乐节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稳定的风格取向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名人聚人气”,可能能够吸引游客前来,但很难留住游客,这样的热闹也很容易像一阵风一样转瞬即逝。
由此可见,音乐节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在数量上做减法是必然趋势,而在质量上做加法则必不可少。未来,要打造更好、更优质的音乐节,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城市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音乐节不仅要叫座,更要叫好,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节的短期热度转化为文旅发展的长期活力。
本文指出广东推动旅游业发展措施中重视旅游演艺,引出中国户外音乐节发展现状。分析了音乐节市场降温的原因,包括供给过剩、质量问题等。强调音乐节应回归本质,提升质量,挖掘本土文化,提高城市综合能力,将短期热度转化为文旅长期活力,以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