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气表乱象看民生保障:监管与企业自律缺一不可,破解燃气表乱象,共筑燃气民生“安心堤”

本文聚焦近期重庆燃气集团因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等问题被问责罚款一事,深入剖析了燃气表领域存在的诸多乱象,如成都的“幽灵账单”、多地换表后费用异常等情况。同时阐述了监管部门和燃气企业为精准计量所做的努力,以及技术手段未能有效解决“习惯性违规”问题的现状。最后提出企业需“蜕变”、加强制度监管与责任落实等重新校准“共治”天平的建议,强调燃气服务应秉持“民生至上”理念。

燃气表上数字的每一次跳动,本应精准反映民众的用气情况,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刻度。然而如今,它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期,重庆燃气集团就因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以及计费系统存在漏洞等问题,再次被严肃问责。重庆市场监管部门对其处以810万元罚款。

这并非个例,在燃气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究竟该如何保护?燃气企业和监管主体又要怎样构筑起保障燃气民生的“防护网”呢?

燃气表里的“数字游戏”

早在2024年4月,重庆燃气就首次被曝光存在错抄、估抄以及计费周期混乱等问题,涉及多计多收的金额超过285万元。

尽管进行了整改,但乱象并未得到杜绝。今年1月,重庆燃气集团对22.72万用户采用了“前两月估抄气量为0,第三月累加收费”的操作方式。这使得用户需要一次性缴纳3个月的燃气费。虽然按第一阶梯计价没有多收费,但冬季用气量的突增以及用户对此并不知情,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同期还发现了3.11万户次存在“高估预收”问题,企业违反了“估量不超上年最高单月用气量”的规定,高估气量达到71.11万方,涉及金额156万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调查通报显示,该企业没有深刻汲取教训,落实整改责任不到位,整改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推进不力,因此才对其予以高额罚款处罚。

成都也出现了“幽灵账单”事件。有用户反映,其燃气表67个月都未被实际抄录,系统默认按“最低消费”计费。换表后一次性补录欠费5025立方米,需补缴1.7万元。企业没有提前告知数据回溯规则,从而引发了争议。也有成都市民反映,更换智能燃气表后费用激增,调查发现存在“以估代抄”的现象。

在安徽阜阳、浙江湖州、江苏南通等地,也有不少用户反映燃气表更换后费用显著增加,换表后的费用情况异常。

某燃气行业资深专家透露:“据我们了解,还有湖南邵阳某燃气公司违规收取128万元‘计量装置费’的案例。当系统后台可以随意添加收费名目时,再先进的智能表也成了‘提线木偶’。”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林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家里燃气缴费以前没有太大波动,每个月就看个大概数,也没出现过补交大笔欠款的情况。偶尔一个月用气量多一点,多交点钱也算正常。不过自从换了三次燃气表后,感觉表越走越快,现在少做一顿饭,燃气费却跟之前差不多。真没想到智能燃气表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程女士也感到疑惑:“智能燃气表还会出错吗?实在没有想到,看来先进的东西也不是十全十美,以后可得多注意了。”

该燃气行业资深专家指出:“燃气表的‘数字游戏’实际上是一场与民生信任的角力。智能表具没能更准确地显示用气情况,反而成了计量‘收割机’,燃气企业就会面临用户信任危机。”

技术与诉求的角力

实际上,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和燃气企业为了实现精准计量、促进消费,更好地服务群众、惠及民生,采取了不少行动。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要求,围绕电子计价秤、民用“三表”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计量惠民生、保民生的角度出发,持续推进综合治理,优化消费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从民生计量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全面提升民生计量的总体水平,促进市场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推动民生计量工作迈上新台阶。

燃气企业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技术手段,努力确保计量精准。例如,广西玉林市对4.06万块燃气表进行“体检”,拦截了0.3%的“问题表具”,就如同为每个不合格零件贴上了“禁入令”;山西忻州对5760台无线远传表进行突击检查,让0.9%的异常表具现出原形,仿佛给计量体系装上了“透视镜”;甘肃白银市在老旧管道改造中同步完成了7000余块表具的检定,就像是给城市燃气管网做了一场“显微手术”。

广东省燃气安全专家程喜兵认为,强制计量器具涉及众多相关方,包括表具生产厂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燃气企业、燃气用户,造假的可能性很小,相关方一般不会铤而走险。“燃气表属于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必须逢表必检,每块表在安装前都要去法定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每块表都要出具检测合格报告,不合格的严禁安装使用。”

然而,技术的“手术刀”却没能更好地切除“习惯性违规”的“病灶”。

重庆专项检查组在翻查三年台账时,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某抄表员连续7个月对同一户进行“精准估抄”,偏差值始终保持在±3%的“合理误差”区间。这种“精致的敷衍”,暴露出某些企业已经将违规操作打磨成了“标准化流程”。

企业采取的弥补措施也稍显无力。该企业陆续增加了607名抄表员,但抄表员队伍的力量仍然不足,每人每月平均需要抄表超过4500户。再加上任务分配不均、培训管理不到位、离职率高,很难保证抄表质量。此外,为了规范抄表周期,该企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居民类用户抄表收费“月抄、月清、月推”,但由于工作准备不足,未能在2024年12月底完成所有用户的费用清算,也没有及时告知计费周期调整事宜,导致1.12万户用户在1月份陆续收到2笔燃气费账单。

该燃气行业资深专家表示:“燃气表不仅仅是体现用气量的表具,更是一杆‘良心秤’。燃气民生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通过监管利剑、企业自律、全民监督的三维联动,才能让燃气表跳动的数字成为公平的刻度。”

重新校准“共治”天平

要重新赢得用户的信任,企业需要实现“蜕变”。

此前,成都某燃气企业曾因拒绝提供原始抄表记录而遭集体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其必须公开数据。

燃气行业资深专家建议:“东京燃气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用户不仅能在App上查看每日用气量曲线,还能对比同户型邻居的能耗数据。这种‘用气社交化’模式,可以让企业从‘数据黑箱’转变为信息管家。杭州现在也有了试点方案,就是在每张账单附加抄表员GPS轨迹、复核时间戳甚至设备检测报告,让每个数字都能‘溯源’。”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鉴德国莱茵集团的解决方案:为每块燃气表植入区块链芯片,计量数据实时上链且不可篡改,用户、企业、监管部门共享密钥。这种“技术 + 制度”的双重保险,或许可以破解国内某些企业“后台改数”的传言。

该专家还建议:“企业还可以发展‘伙伴’,选出‘社区能源大使’,或许可以解决抄表员人均服务4500户时敷衍了事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技术手段只是基础,制度监管与责任落实更为关键。政府监管既需要有力的手段,也更需要“智慧”来穿透“技术黑箱”。

业内人士建议,针对燃气企业违规估抄、篡改数据等行为,应当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突击抽检,对查实的计量作弊行为实施顶格处罚并曝光。

同时,要强制要求燃气企业公开计费标准、换表流程及检测报告,推广“透明账单”模式,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建立计量争议快速响应通道,引入第三方仲裁机制。在区县层面设立专职燃气计量监管岗位,通过定向招聘、校企合作培养具备计量检定、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基层人员数量不足与专业短板的问题。

该燃气行业资深专家强调:“更重要的是让违法企业痛到骨髓。只有法律长出‘钢牙’,才能震慑违法者。”

记者手记:将“民生至上”理念刻入基因

民生无小事。一立方燃气的差价、一次抄表的误差,伤害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和幸福感。有的居民因“天价账单”不敢开火做饭,有的为燃气费深夜反复核对账单,民生痛点的背后凸显了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漏洞。

规矩计量是燃气服务的“红线”,也是底线。当“智能燃气表”沦为百姓口中的“燃气刺客”,当“系统误差”的解释被质疑为“甩锅套路”,技术赋“权”下的燃气服务就会让公众对技术祛魅,这场始于计量技术的争议就有可能演变成关乎民生信任的危机。

燃气表“跑得快”的背后,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

道歉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城燃企业亟需跳出“水电气老大”的思维窠臼,重构监管框架,完成从“民生供应商”到“公共服务者”的蜕变和进化。治理的核心也不止于技术多先进、罚款多严厉。只有将“民生至上”理念刻进企业基因,才能让千家万户的灶台,始终燃起信任的火焰。

本文围绕燃气表领域存在的诸多乱象展开,详细介绍了重庆燃气集团等企业的违规情况,以及监管部门和燃气企业为精准计量所做的努力但效果不佳的现状。同时提出了企业“蜕变”、加强制度监管与责任落实等重新校准“共治”天平的建议,强调燃气服务应秉持“民生至上”理念,以保障消费者权益,重建民众对燃气企业的信任。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74.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