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睡眠现状:群体差异显著,综合施策刻不容缓 睡眠健康:多维度干预,医院与社会携手提升民众睡眠质量

本文聚焦《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深入剖析了我国居民睡眠现状,既指出近年来睡眠状况有所改善,也揭示了不同群体面临的“睡眠挑战”,同时阐述了社会各方及医院在睡眠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相应建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带来了关于我国居民睡眠状况的重要信息。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整体睡眠情况呈现出积极的一面,平均睡眠时长有所增加,主观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民众的睡眠健康意识更是在不断增强。然而,“睡眠挑战”依旧存在。在该研究针对28个省份进行的线上调查中,涉及6586人,约65.91%的被调查者都曾遭遇过睡眠困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指出:“睡眠健康如今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以及多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为睡眠健康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他强调,改善睡眠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方应加强协作与创新,共同推动民众睡眠质量的持续提升。

加大科普力度,推广睡眠健康理念

研究对中等收入群体、女性、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睡眠情况展开了深入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睡眠问题的成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报告》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问题较为突出。他们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85小时,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荐的7 – 8小时标准。其中,45.43%的被调查者凌晨0时后才入睡,21.87%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个月中有8天及以上的失眠经历。工作压力和睡眠环境等是影响他们睡眠的主要因素。不过,中等收入群体具备较强的健康意识,74.71%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为睡眠健康产品或服务投入了花费。其中,31.90%的人消费在199元及以下,3.14%的人消费超过1000元。常见的助眠方式包括饮用温牛奶、泡脚、冥想、使用香薰以及使用智能睡眠设备等。王俊秀表示,应通过科学睡眠宣传、优化工时管理、完善社区支持体系等多维度的干预措施,来改善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质量,从而助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研究还发现,承担母职的女性面临着更多的夜间睡眠不足问题,睡眠质量普遍较低。《报告》分析认为,承担母职的女性需要同时兼顾育儿、家庭管理和自身发展等多重任务,这种任务冲突使得她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不得不通过压缩睡眠时长来完成不同的角色任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多种新就业形态。《报告》指出,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或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失眠天数均值较大。不规律的工作安排可能导致他们昼夜节律紊乱,并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这与该群体相对较多的失眠天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报告》建议,要规范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人员之间的劳动用工关系,根据企业用工形式及劳动者就业方式的差异,完善劳动者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加强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护,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

王俊秀和报告撰写专家们共同呼吁,应继续在睡眠健康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将睡眠健康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议题。加大睡眠健康科普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广睡眠健康理念,尤其要在承担母职的女性、新就业形态人员和中等收入群体中进行重点宣传。通过公共健康倡导,加深民众对睡眠健康的认识,鼓励民众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和科学的睡眠管理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发挥医院作用,创建多学科合作干预模式

近年来,医院在睡眠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睡眠类科室在睡眠障碍诊治、服务模式创新及个性化干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郑天生介绍,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睡眠医学中心,开设了睡眠门诊,并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开通了线上睡眠咨询与诊疗服务。这种“互联网医院 + 线下诊疗”的模式,不仅为失眠人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途径,也拓展了睡眠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

《报告》中的《睡眠障碍与疾病的消除:来自医院睡眠科的行动》一文对2021 – 2024年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睡眠科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接诊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睡眠科门诊诊治患者为4595人次,到2024年门诊诊治患者增加至5936人次,增长了29.18%;而住院患者从2021年的679人次下降至2024年的602人次,减少了11.34%。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轻度睡眠障碍人群在不断增加。另外,在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理疗方面,中医理疗在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比例从2021年开始上升,2024年达到56.82%;年轻患者更倾向于心理治疗,而年长患者更依赖药物干预。

郑天生建议,要强化医学在睡眠健康中的作用,推动精准治疗,加强长期健康管理。未来的睡眠障碍治疗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药物治疗,而应创建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干预模式,综合运用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受慢性失眠、抑郁性睡眠障碍等长期困扰的患者,医院应提供长期的睡眠健康管理方案和随访服务,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此外,医院还应在科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睡眠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更多的睡眠健康讲座、线下活动和在线咨询,帮助市民识别睡眠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

“推动睡眠障碍的早期筛查和干预特别重要。”郑天生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可定期组织筛查活动,针对居民的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简单监测,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同时,建立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睡眠障碍诊疗网络,联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信息共享、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郑天生还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睡眠科的投入力度,推动完善睡眠监测设备、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加大对睡眠医学专业医生的培养力度,加强相关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

本文围绕《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展开,揭示了我国居民睡眠状况虽有改善但挑战犹存,不同群体面临着各自的睡眠问题。社会需加大科普力度,推广睡眠健康理念,多方协作改善民众睡眠。同时,医院应发挥更大作用,创建多学科合作干预模式,强化睡眠障碍的诊治和管理。政府也应提供支持,共同促进全民睡眠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89.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