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媒体对“零添加”酱油的测试结果,以千禾酱油“千禾0”商标引发的质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零添加”概念在食品行业的营销现状、法律规定、界定难题,以及这场风波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近期,有媒体针对市面上多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开展了测试工作,令人意外的是,部分产品中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在众多品牌中,主打零添加概念的千禾酱油格外引人关注。其瓶身上十分醒目的“千禾0”标识,实际上并非是零添加的保证象征,而仅仅是企业注册的商标。这一情况就好像消费者满心欢喜地点了一份海参炒饭,结果却发现,所谓的“海参”不过是炒饭厨师的名字,与炒饭中是否真的有海参毫无关系。
对于这种可能严重动摇品牌根基的质疑声,企业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回应。然而,从不断升温且愈演愈烈的质疑声浪中能够看出,消费者所担忧的或许并非仅仅是这一份“海参炒饭”。他们更害怕的是,今后餐馆都开始雇用名叫海参、鲍鱼、龙虾的大厨来做饭。如此一来,又有谁能够保证每次端上桌的饭不会假借厨师的名字来充数呢?
商标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是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这一法律原则对于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如果商标里带有“有机”“绿色”“0糖”“零添加”等字样,消费者很容易就会误认为商品具有这些特点。此前,就有多家企业尝试注册“零添加”“0添加”商标,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拟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零添加该如何界定、如何标注尚未形成定论。但此次的“零添加”酱油风波已经给相关企业敲响了警钟,零添加仅仅代表着技术和产品线的差异,它绝不是产品安全与否的标识,更不能成为企业按需定价的营销噱头。无论产品是否属于零添加范畴,都必须严格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营销概念来吸引消费者,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安全。
不可否认,零添加是一个非常能够抓住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概念。在2022年,当同行因“科技与狠活”而备受质疑时,千禾凭借“0添加”标签迅速脱颖而出,成功打开市场,并且带动了整个行业大力推广零添加产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老百姓厨房里的油盐酱醋到底添加了什么、没添加什么,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专家说得很有道理:零添加后面必须加上特指对象才有实际意义,就如同说“无糖”必须明确是无蔗糖还是无代糖一样。否则,零添加就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企业可以对其进行随意解读,而消费者却只能一头雾水。
这场看似偶然的“零添加”酱油风波,实际上是调味品行业甚至是整个食品行业在过度营销零添加概念背景下迟早会到来的一记“回旋镖”,其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风波终究会过去,但它所留下的思考不应该随之消散。据了解,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近期即将出台。我们期待该办法能够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从监管端拨开添加剂疑云、消除零添加疑惑,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食品的真实情况,从而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当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调味品时,他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瓶酱油、一瓶醋,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消费者既不必神化零添加,认为只有零添加的食品才是健康的、安全的;也别妖魔化添加剂,将所有的添加剂都视为洪水猛兽。而想要真正平息调味瓶里的风波,还需要调味品企业从生产端做起,少一些噱头,多一些真诚,让每一瓶酱油、每一勺调味品都能承载起健康的承诺。
本文围绕“零添加”酱油风波展开,剖析了千禾酱油“零添加”商标引发的质疑,阐述了相关法律规定和零添加界定难题。指出企业不应将零添加作为营销噱头,而要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零添加和添加剂,期待监管办法出台规范市场,企业也应真诚经营,共同营造健康的调味品市场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