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企业积极“出海”,而陕西省司法厅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律师团队为陕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文化等问题提供帮助,助力企业在海外市场成功布局的故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起了一条条国际合作的“共赢链”。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陕西企业纷纷乘风扬帆,勇敢地走出国门,开启了海外市场的征程。
然而,陕西企业“出海”并非一帆风顺。当它们走出国门,便会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陕西企业“出海”遇到法律问题该找谁?面对国外制度差异、文化冲突又该如何是好?
3月13日,深耕涉外法律服务20年的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政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问。她明确表示:“有了涉外律师的帮助,企业‘走出去’便有了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的保障。”
事实上,陕企“出海”能有如此底气,离不开陕西省司法厅的努力。陕西省司法厅扎实推进全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陕西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已有273名律师“入库”。其中,28名律师入选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3名律师参与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培训项目。有了这样专业的法律团队保驾护航,陕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更有信心。
以陕西植物保护领域领军企业农心科技为例。2024年底,农心科技计划在巴基斯坦开展跨境投资项目。但该项目面临诸多挑战,当地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政策频繁变动,每一次项目的报送,都可能因为新的政策变动而前功尽弃。此外,境内外风俗和工作习惯也有着巨大差异。
面对这些困难,律师团队展现出了专业和智慧。他们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灵活调整工作节奏。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付馨仪表示:“我们尽量配合巴基斯坦相关行政机关、金融机构以及合作律师的时间安排,确保项目进度不受影响。”因为他们深知,尊重和适应,是跨越文化差异的桥梁。
在具体的项目操作中,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兰一希也遇到了难题。他说:“我们在设计交易结构、起草交易文件时,多次遇到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变动的情况。”为了规避风险,他们采取了向当地行政机关事先咨询、确认,并适时调整法律文本和工作步骤的方法。最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农心科技巴基斯坦子公司顺利落地,就像一颗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陕西省司法厅涉外法治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次的成功经验,为涉外律师团队助力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海外投资中,涉外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关注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和当地政策法规的变化,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支持。”
随着巴基斯坦项目的成功,涉外律师团队为农心科技在缅甸、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逐渐开始进行市场布局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涵盖法律环境调研、架构搭建、产品试验、农药登记、经销商管理等多个方面。
朱政总结道:“我们不仅要深耕法律文本,更要透视制度背后的文化密码,最终转化为动态适应能力。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律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地政策法规的变化,及时帮助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策略。”
陕西省司法厅更是从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统筹推进全省涉外法治工作。还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层面涉外法治工作专门机构,不断推动涉外法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陕西法治力量。
本文围绕陕西企业“出海”展开,介绍了陕企在海外投资面临的法律和文化难题,以及陕西省司法厅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涉外律师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并助力项目成功的情况。强调了涉外律师在海外投资中既要精通法律又要了解文化,同时体现了陕西省司法厅在推动涉外法治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