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镜:未来科技新宠,市场之路几何?,AR眼镜市场初兴,成本与生态难题待解

本文围绕AR眼镜展开,探讨了其与手机的关系、技术路线、市场竞争、与AI的融合以及成本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了AR眼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AR眼镜:未来科技新宠,市场之路几何?,AR眼镜市场初兴,成本与生态难题待解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R(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有人认为,这一趋势是AI大模型时代对手机的一次打击,甚至可能会取代手机。然而,在行业内,对于这一观点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事实上,回顾科技发展历程,智能手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PC,同理,如今AR眼镜的火热发展,也并不会对手机构成实质性威胁,二者并非取代关系。行业人士郭鹏表示:“具体还是要看使用场景,有些交互和操作在AR眼镜上进行会更加便捷,但有些功能仍然需要依靠手机或者PC来实现。”

此前我们曾在文章中介绍过,目前主流的AR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大类,即Birdbath和光波导。其中,Birdbath技术主要借助Micro OLED显示,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沉浸观影和游戏的需求,比较适合沉浸式娱乐场景。不过,它更多适用于室内或者固定场景,是在显示和便携两大性能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折中方案。

随着光波导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量产,高端AR眼镜市场将逐渐被更轻薄、更接近普通眼镜形态的光波导方案所占据。而BirdBath技术方案则主要瞄准性价比和低端市场。艾瑞分析认为,光波导技术将是消费级AR眼镜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它是技术难度最大的方案,但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案。

AR眼镜:未来科技新宠,市场之路几何?,AR眼镜市场初兴,成本与生态难题待解

在硬件创新的进程中,多数中国企业往往习惯于在发展的下半场进入市场。如今,随着光波导AR眼镜的技术和供应链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品牌厂商开始入局。然而,考虑到目前有限的市场容量,每增加一家企业,就意味着竞争压力会成倍增加。对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郭鹏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AR眼镜未来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级,而目前国内每年仅有几十万台的出货量,这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厂商的加入能够加速对产品的用户教育和市场教育,有助于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

郭鹏进一步解释道:“一方面,更多厂商的加入能够带火并催熟供应链能力,推动供应链的进步,使供应链的成熟度更高。另一方面,从产品本身来看,由于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所有厂商都还在验证消费者需求和产品的匹配度。每家厂商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例如我们选择从显示切入市场,而其他厂商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这种产品定义的差异,使得市场不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AI是当下,AR是未来

光波导AR眼镜的轻量化以及AI技术的应用,是促使其在今年被更多用户所熟知的关键因素。当不带显示的AI眼镜被Meta带火之后,相比之下,其市场容量在当下显得更高。不过,这种市场容量的优势更多是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

从长远来看,就如同手机一样,屏幕是用户与设备进行交互的重要入口,AI眼镜同样需要显示功能的支持。这不仅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看到虚拟世界,更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交互体验。据悉,Meta在不久后也将推出带显示功能的光波导AR眼镜。

在作者看来,很多用户对于AI眼镜和AR眼镜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划分和认知。从产品定义的角度来看,AI眼镜更像是在普通眼镜的基础上叠加了AI能力。未来,所有的AR眼镜都将具备AI以及拍摄能力。郭鹏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表示:“所有的AR眼镜就像一个全天候的多模态助手,未来是AR + AI的时代。”

实际上,换个角度思考,AI与AR并不是需要严格区分开来的两个概念,二者应该是同属关系。AI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AR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AR眼镜:未来科技新宠,市场之路几何?,AR眼镜市场初兴,成本与生态难题待解

JBD光引擎

此前在AR衍射光波导上出现的彩虹纹问题,目前已经有了新的解决方法。上海鲲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秘王婷向作者介绍,彩虹纹的产生是由衍射原理导致的。由于原理级的问题很难通过改变原理来解决,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方法来抑制它,使其弱化并尽量不出现在用户的视场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包括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整个工艺制程等方面,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

生态决定终局,“人手一镜”还有多远?

在与AR眼镜产业链从业者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的推动、多品牌的参与以及上下游的共同努力,让大家对AR眼镜的未来前景普遍看好。然而,从当下的市场体量来看,几十万的出货规模表明AR眼镜距离成为大众消费品还有一定的差距。AR眼镜要想像日常佩戴的眼镜一样普及,还需要解决不少难点,而这些难点主要集中在成本方面。

作者了解到,单个光学眼镜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昂,尤其是光波导组件的价格居高不下。有报告指出,光波导的BOM成本可能占到整个眼镜成本的40%,这极大地限制了智能眼镜产品的普及和商业化进程。高成本的主要根源在于产能受限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对于光波导技术而言,从设计到模板加工,再到材料供应和加工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目前,上游的多家设备商也在积极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Morphotonics全球业务发展主管Erhan Ercan介绍,衍射光波导的一个主要生产流程是纳米压印。目前,主流的光波导生产端普遍采用晶圆纳米压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如4英寸、6英寸、8英寸甚至12英寸的晶圆上进行高精度压印。然而,晶圆压印虽然精度极高,但存在单次压印面积有限的弊端,导致单次能生产的光波导数量受限,这也是晶圆压印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还提到:“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能够带来突破,它不仅能够实现单次压印上百个,甚至200、300、400个光波导,而且压印时间并不会成倍增加,只是比常规的晶圆压印时长稍长一些。同时,其产能却是晶圆压印的10倍甚至20倍,从而有效提高了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AR眼镜:未来科技新宠,市场之路几何?,AR眼镜市场初兴,成本与生态难题待解

上海鲲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秘王婷认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大家既希望AR眼镜外观精美,又希望其性能卓越,同时还要求价格实惠。然而,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很难同时兼顾,用户必然需要做出取舍。但这确实是AR眼镜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外观、性能和价格三者的兼得。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单片式全彩的难度远远高于双片式全彩。在减薄的同时还要保证性能,这是极具挑战性的。据王婷介绍,鲲游后来推出的“撄宁”刻蚀序列,选择了更轻量化的玻璃材料,如碳化硅等一些高折的轻量化材料。这种材料在实现波导轻薄的同时,还能保证其高性能水平,不过缺点是相对比较昂贵。

针对价格问题,王婷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价格一直与产量相关。她表示:“现在AR眼镜看上去价格昂贵,是因为在产量不足够大的时候,前期的capex投入都会分摊到每片波导的成本中。只有当产量增加后,每一片波导的边际成本会逐渐摊薄直至为零,最后只剩下BOM成本。”

的确,成本的降低除了要在工艺方面下功夫外,终端的数量也是关键因素。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众市场的教育还未完成,AR眼镜的应用场景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导致行业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境。对此,郭鹏认为,场景和体验才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要素,摸索出做好一款AR眼镜的重要因素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生态决定了AR眼镜的最终走向。尽管人类在AR眼镜的形态和功能上不断进行探索,但行业已经在朝着更深度的生态整合迈进。AR眼镜突破单一硬件产品的趋势明显,其与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甚至智能汽车的联动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构建一个广阔的智能生态,AR眼镜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

总的来说,对于光波导技术而言,目前整个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时间。Morphotonics全球业务发展主管Erhan Ercan表示:“就像智能手机市场初期,苹果推出时也曾遭遇质疑,但最终证明了其潜力。智能眼镜市场同样需要一个培育过程,这既包括对消费端的引导,也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的完善。”

本文全面探讨了AR眼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了AR眼镜与手机的关系、主流技术路线、市场竞争态势,指出AI与AR将深度融合。同时,着重阐述了AR眼镜面临的成本难题及解决方向,强调生态建设对其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处于初期,需时间培育和完善。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980.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