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城市更新展开,介绍了住建部公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阐述了城市更新作为系统工程在改善民生、推动升级、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并呼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见证着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曾经的印刷厂危旧厂房,如今已成功改造提升为梧桐大道、自习室等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惬意的休闲体验。而那些曾经环境杂乱的城市支路,也实现了风貌的全面焕新和业态的升级,摇身一变成为面朝大海的热门打卡点。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公布了既有建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完善等8个大类共计41个案例。这些案例无疑是城市更新成果的生动展现,为更多城市的更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除旧布新”。它是一项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城市发展潜能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系统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由此可见,城市更新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善民生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自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让1.2亿群众直接受益。同时,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各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地毯式摸排,开展入户式走访,不惧车轮式协商,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居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使城市的宜居水平更上一层楼。
推动优化升级,拓宽发展空间。在城市中,工业遗迹、老旧厂房并不少见。通过引入文化创意、入驻科创企业、改造商业场馆等方式,这些旧厂区成功焕发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从“空间重构”到“动能转换”的精彩蜕变。此外,老街老巷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保留了昔日的印记,同时赋予了文旅新内涵、消闲新业态,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创造出了新的消费场景。这种更新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对城市“老物件”的保护、升级与再利用,延续了城市的文化脉络,为新兴产业提供了特色载体,实现了历史人文价值与创新发展价值的有机结合。
保障安全命脉,提升城市韧性。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地下管网,就如同城市的血脉神经。自城市更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今年,还将再建设改造地下管线15万公里以上。此外,各地运用数字化设备,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地下管网进行实时监测,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韧性。加速焕新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正是在守护城市的“里子”和“良心”。
当然,城市更新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资金从哪里来,规划是否合理等问题。各地应积极探索实践,通过政府的引导鼓励,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治,努力形成可持续的良性运营模式。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市更新关系到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各地在实施城市更新时,务必要因地制宜,促使城市更新稳步推进,不断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城市焕发出新的动能和活力。
本文介绍了住建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强调城市更新是系统工程,阐述其在改善民生、推动升级、保障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面临的挑战,呼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以提升城市面貌和居民幸福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