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津烈士陵园动工后,为确定烈士纪念碑的碑文题写人,相关人员考虑请聂荣臻元帅题写。尽管聂帅严谨且当时身体不佳、已谢绝诸多题词请求,但身为聂帅表侄的杨辉宗仍写信请求。半个月后聂帅回信并提供两份不同排行的题词,同时对不能题写的部分进行了解释。最终烈士陵园建成,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
时光回溯到1987年,江津那片充满希望与敬意的土地上,新建的江津烈士陵园正式动工。烈士陵园的主体建筑——烈士纪念碑,宛如一座即将崛起的精神灯塔,而此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究竟由谁来题写这承载着无数英烈精神的碑文呢?
有人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建议:请聂荣臻元帅题写碑文。江津,这片孕育了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早在1955年春,聂帅回到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他深情地与大家一起缅怀那些和他一同或先后赴法勤工俭学、为寻找革命道路而英勇牺牲的战友,钟汝梅、帅本立、傅汝霖、冉钧、戴坤忠等烈士的名字,在他的讲述中仿佛带着温度,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回荡。此后,聂帅又多次与江津县的相关同志提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同志,那份对家乡和战友的深情,如同潺潺溪流,滋润着这片土地。
然而,邀请聂帅题写碑文并非易事。首先,聂帅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从不轻易给别人题词题字。更为关键的是,当时聂帅已经88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他早已开始谢绝全国包括来自军内的题词题字请求。聂帅的身体情况究竟如何?他是否愿意为家乡的烈士纪念碑题写碑文?又该由谁去请他题写呢?这些问题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大家的心头。
尽管困难重重,几江镇委书记、烈士陵园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杨辉宗还是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1987年9月19日,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聂帅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为家乡正在修建的烈士纪念碑题词。杨辉宗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聂荣臻元帅的表侄。或许是出于对家乡建设的热切期盼,他在给表叔的信中,还夹带了一点“私货”——希望聂帅另外给其他两个单位题词。杨辉宗将信以挂号的形式寄出后,便陷入了惴惴不安的等待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被无限拉长。
时间在等待中悄然流逝,半个月后的10月4日下午,一个来自北京中央军委聂帅办公室的大信封挂号信,如同一份珍贵的礼物,寄到了江津杨辉宗家中。以往杨辉宗与聂帅家通信,信件往返往往需要二十几天甚至一个月,而这次聂帅的回信仅仅用了半个月,这让杨辉宗既惊喜又期待。
杨辉宗迫不及待地打开挂号信,映入眼帘的是聂帅的两份题词。第一副题词写道:“为家乡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永垂不朽。”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蕴含着聂帅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共有三竖排,落款为“聂荣臻”。第二副题词是:“英烈血染故士,生命之光永恒。”两竖排的字句,简洁而深刻,落款同样是“聂荣臻”。后来大家才知道,因为聂帅不清楚纪念碑的具体形状,为了方便施工,他特意题了不同排行的两份题词,以供选择。这份贴心的考虑,让人感受到聂帅对家乡建设的用心。
随同题词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封由秘书代笔给杨辉宗同志的信。信的内容如下:
杨辉宗同志:
来信所请,聂帅同意题了两件,另外两件请解释一下,聂帅不同意题,请谅。农药厂的问题今天上午已复信该厂。祝全家好!
此致,敬礼
周均伦,1987.10.4
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出,聂帅对题词之事格外慎重,慎之又慎。他从不随便题字题词,对于不能题写的部分,他会复信解释,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这种严谨的态度,彰显了他的高尚品格。
时光荏苒,到了2002年,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终于建成。如今,这里已成为江津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去处,那承载着聂帅深情题词的烈士纪念碑,如同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先烈精神。
江津烈士陵园建设时邀请聂荣臻元帅题写碑文的故事。尽管聂帅身体不佳且严谨不轻易题词,但仍为家乡烈士纪念碑题写了两份不同排行的题词,还对不能题写的部分进行解释。最终烈士陵园建成并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展现了聂帅对家乡和先烈的深情以及他严谨的处事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