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凡人传:探索城市文学新空间

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着重讲述了和晓创作的《上海凡人传》。详细分析了该作品中的市井阶层人物群像、对城市文学的探索与开拓,以及小人物如何映射大时代,同时也指出了作品存在的一些不足。

上海凡人传:探索城市文学新空间

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便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网络作家们在传承和借鉴中国古代文化、民间文化、影视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种推崇主观幻想、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世界观。玄幻、仙侠、历史、穿越、都市等题材,成为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方向。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凭借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代入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故事内容偏离社会现实,不太注重人物形象的雕琢,以主观臆想取代客观事实,用想象去书写历史,以虚构来代替现实等。

随着网络文学朝着主流化、精品化不断深入发展,不少网络作家开始突破类型文学和幻想题材的局限,从城乡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百态等多个角度切入,尝试运用网络文学的创作方法去探索现实书写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和晓创作的《上海凡人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部作品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时间线索,生动地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老朱一家人的成长故事,通过这一家人的经历,折射出上海30年间城市生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说并没有采用常见“年代文”的穿越手法,而是立足于真实的历史和环境,将写作重点放在人物身上,为平凡人立传,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传奇色彩。通过描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生活和人生境遇,反映个体命运与时代及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它在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结合点,对于网络文学创作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书写城市空间、弘扬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市井阶层的人物群像

《上海凡人传》中罗列了一众上海老城区的市井人物,他们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网络,不仅支撑起了整个故事,而且每个人物鲜活的形象也在故事中得以完美建构,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和力。作品将这些人物放置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场景中,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时代洪流中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

例如,主人公朱盛庸为了陪伴身患重病的外公,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毕业后,他又拒绝了安稳的体制内工作,选择自主择业。在上海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保持着理性和谨慎。在生活上,他表现出一种低欲望,甚至有些抠门,但实际上这是他对生活不确定性的一种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而他的哥哥朱盛中则走向了与弟弟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性格虚浮,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时代大势缺乏长远的判断。当弟弟依靠炒股逐渐完成财富积累时,朱盛中却遭遇了婚姻变故,承受着家庭沉重的负担,不得不通过卖车卖房来维持生计。从他们兄弟二人的不同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非常善于通过雕琢细节来表现人物,运用情节的发展来呈现人物的多面化和多变性。陈总这个角色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深度,一方面他能力出众、事业心强;另一方面,他又极度自私、不择手段,在争夺老洋房归属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人性深沉阴暗的一面。小说中还有诸多女性角色,冯嫣为了实现阶层跨越,甘愿自我“物化”,沦为生育的工具;林青青身上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特征;朱妈妈隐忍克制;周画白宁静善良;刘颖刘流姐妹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友情、亲情、爱情等多重情感线的交织下,这些小人物活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吸引着读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回望和检省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海凡人传:探索城市文学新空间

城市文学的探索与开拓

在现当代文学的城市版图中,上海凭借其融汇古今、兼容中外的文化特性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成为了众多作家的创作母题。诞生了《上海的早晨》《上海三部曲》《繁花》等优秀的长篇小说力作。这些作品以城市百姓和都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勾勒城市风貌,书写个体城市体验,彰显物质欲望,表现出与乡村不同的城市生活形态。在这方面,《上海凡人传》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市民文化非常发达。在小说中,浦东浦西、南京路、淮海路、田子坊……这些著名的地标如浮光掠影般闪现,与小说人物的生活日常融为一体。作者通过碎片化的描摹,展现出了一幅完整的上海市民生活图景,传递出对上海精神、上海生活的深刻理解。正如张爱玲、苏青、金宇澄等海派作家那样,《上海凡人传》呈现了“一种无论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精细的、世俗的、琐碎的市民传统,并在这种琐碎和精细中展现最真实的生活本相”。作品通过对“城市与人”的深入思考和表达,拓展了城市文学创作的新空间,是海派文学向网络文学的一个延伸。

小人物映射大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真实缩影。在《上海凡人传》中,也对诸如金融危机、浦东开发开放、股市楼市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有所呈现。作品的明线是对老朱家30年生活变迁的速写,暗线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作者以网络文学特有的现实感和敏锐度,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风云激荡的脉搏,通过个体的命运起伏折射时代变革,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改革过程中上海的发展面貌。

一方面是人物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小说的年代背景,可以推测朱家兄弟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代人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置身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上海,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成长。

另一方面,个人的成长同样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进步。90年代出国热流行,李礼刚代替朱盛庸赴美留学,这成了朱盛庸心中不小的遗憾。小说以通信的方式展开中美生活对比,李礼刚与朱盛庸互为镜像,映照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给朱盛庸的信中,李礼刚更多地表达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艰辛。当他好不容易在美国站住脚时,中国的崛起却让他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祖国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人民生活,都在一步步追赶美国。正如朱盛庸在信中所说,2006年以前,能感受到国在变富,今年则感受到民在变富。所谓“国富民强”,经由平凡人之口道出,比之喊口号或是司空见惯的宣传报道更显真实,更具信服力。

当然,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小说的叙事语言整体比较简洁凝练,但缺少了一些韵味,可考虑根据不同的叙事场景变换语言风格;过度倚重人物对话,致使动作、心理描写被削弱、抑制,有些章节甚至以人物对话来过渡;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个别叙述略显琐碎、拖沓,像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提炼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在当下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上海凡人传》还是颇具辨识度的,这也让我们对作者和晓今后的创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文介绍了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现实题材作品增长的趋势,重点分析了《上海凡人传》。该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现市井人物群像、开拓城市文学空间、用小人物映射大时代,但也存在语言韵味不足、描写处理欠佳等问题,总体在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较有辨识度,值得期待作者后续创作。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286.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