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内卷”问题,深入剖析了“同质低价”竞争在海外市场的具体表现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探寻破局之道,并为中企出海提出了“建圈造链”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近年来,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寻求突破“内卷”的重要途径。然而,产品同质化、价格战频发等“内卷式”竞争问题并未随着市场的转移而消失,企业从国内“卷”到国外的现象屡见不鲜。专家指出,只有构建良性竞争生态,中国企业才能在海外市场走得更远,真正实现“在沙漠里种出一片椰枣林”。
“同质低价”卷海外
在时代和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启了出海之旅。但海外市场并非想象中的“蓝海”,在传统贸易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卷完国内卷国外”成为普遍现象。
国内一家大型轮胎企业在泰分公司的副总经理王江涛向记者透露,大量同行到东南亚投资设厂,尤其是泰国,部分轮胎企业早在约10年前就已布局。他表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是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在国内市场,一旦有企业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其他企业会迅速跟进推出对标产品。
王江涛还提到,尽管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布局了大量产能,但由于以出口为主,内部竞争态势尚可。然而,去年天然橡胶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了企业利润。此外,美国对进口自泰国的卡车和公交车轮胎的反倾销调查终裁结果宣布,税率远超预期,一些企业难以承受。他坦言,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的经营将面临更多挑战,竞争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
非洲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不少中国企业前往。从事建筑行业的李先生在赞比亚经商超过20年,他回忆起初到赞比亚是跟随国企做项目,之后留下来投身建材行业,并抓住当地房地产开发热潮赚取了“第一桶金”。
李先生表示,如今中国企业、产品和商人在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十分常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非洲,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他所在的建材行业,“中国玩家”不断增多,一些国内品牌在当地设立代理,甚至直接将生产线迁至当地,原本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李先生感慨道,现在单纯从事贸易或低端制造业很难获得利润。许多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壁垒,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复制,进而导致企业不断压低价格,最终大家都难以盈利,市场秩序也变得混乱。他强调,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无序竞争”毫无意义。此外,尽管不少中国企业进入了非洲市场,但由于政策、法律和文化差异较大,尚未完全融入当地。
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滕斌圣指出,“同质低价”式竞争是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较为典型的内卷形式。很多企业抱着“后发优势”的观念出海,一旦有企业成功树立标杆,后续企业往往会跟风模仿,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
滕斌圣还提到,“卷工作时长”也是中企出海的一大特点。“996”文化被带到海外,引发了当地员工的不满。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企业在海外布局时,会通过挖人来发展自身。此外,“卷营销”也是一种内卷形式,中国企业将国内有效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带到海外,但部分营销方式与当地文化不符。
滕斌圣认为,部分中国企业出海的内卷现象不仅使企业自身陷入恶性竞争,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模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也表达了对“内卷”影响“中国制造”形象的担忧。他认为,过度内卷对企业在海外的长期发展不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民族品牌的海外形象,否则中国品牌出海的道路将越走越窄。
破局者做对了什么
开罗大学商业战略教授拉希德表示,内卷并非中国企业独有,但中企出海时容易因路径依赖陷入同质化竞争。
他以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企业为例,当时日本企业面临国内市场饱和后的“内卷式收缩”,但通过差异化战略成功破局。如日本某清酒品牌通过数字化转型将传统酿造工艺标准化,并借助政府的文化推广打入欧美市场,避免了行业内耗。
滕斌圣也分享了一个日本案例。他在带队日本游学期间,听早稻田大学教授分析了“有田烧”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原因。有“日本瓷都”之称的有田町采用抱团自律的方式,通过经营公约等规范,形成统一品牌输出瓷器。该教授认为,日本地域狭小,乡土社会文化浓厚,企业注重口碑和协作规范,这使其在品牌化与协作方面具有优势。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有成功的范例。滕斌圣指出,一些中国奶茶品牌在海外经营时,通过产品特色和品牌差异化,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新国潮领域的成功表明,中国企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能够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优势。电商领域也有类似案例,某快时尚电商平台在出海初期依赖社交媒体平台的低成本流量进行推广,随后转型做正规电商平台,整合珠三角制衣资源,以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面向全球消费者。
拉希德还提到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带”带来的启示:中国巨石集团与当地化工企业共建玻璃纤维产业链,填补了埃及该领域的空白,并通过技术授权实现了长期合作。他认为,真正的“抱团”不是简单组建商会,而是形成生态屏障。面对中国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新政,他直言企业依赖政府补贴和税务套利的时代正在终结。
拉希德还举例称,中东多国强化本地化率考核后,某中国车企将汽车座椅生产线转移至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不仅满足了本地化要求,还带动了50家沙特中小企业加入供应链。他形象地比喻道:“当你在沙漠里种出一片椰枣林,就无需担心价格战摧毁一切。”
要注重“建圈造链”
近年来,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危害,并积极寻找“破卷之道”。
滕斌圣指出,早期通信设备行业在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协调,推动行业自律,帮助中企实现了协同发展,避免了恶性竞争。
他还表示,制造业由于退出门槛高,更容易陷入内卷和红海竞争。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在于规模经济,但随着规模效应减弱,企业需要调整策略,从依赖规模转向注重创新和差异化,以应对全球竞争的新挑战。他认为,形成技术壁垒是打破内卷的有效方式,一些中国高科技企业,如宁德时代等,凭借领先的技术在市场取得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拉希德认为,破解出海内卷需回归商业本质,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提升价值,而非进行消耗性竞争。同时,化解文化冲突需要尊重差异、融合智慧。中企若能将“中国效率”与“本土洞察”结合,便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全球化之路。
他指出,中企想在中东扎根,需完成三重转变:将国内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海外产业孵化能力,把“速度至上”调整为“韧性优先”,让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阿拉伯社会的部落传统相互融合。
李先生认为,中企出海非洲仍有巨大机遇,关键是要结合当地需求和自身优势。他以中国某手机品牌为例,该品牌根据非洲用户的喜好设计了“多卡多待”“定制美颜”等功能,体现了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消费者的尊重。
倪张根建议,企业出海应坚持高质量、差异化发展路线,保持定力,不被竞争对手的“内卷”行为影响。
近年来,中企在印尼镍矿领域持续加大投资。青美邦产业园最大投资方格林美集团董事长许开华表示,企业在海外拓展要注重“建圈造链”,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协同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行业联盟与合作、推动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等。例如,格林美在印尼万隆理工学院投资建设了联合研究实验室,让中国科技造福当地。
许开华强调,企业最重要的是“创新引领,质量优先”。中企出海应摒弃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深度合作、共建生态,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共赢。
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内卷”问题,包括“同质低价”竞争、“卷工作时长”和“卷营销”等表现形式,指出其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利益,还影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如日本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中国奶茶品牌和电商平台的创新发展等,为中企提供了破局思路。最后,文章提出中企应注重“建圈造链”,结合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尊重当地文化,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