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收藏家团体清翫雅集在台北举办的30周年庆收藏展。该展览因新冠疫情和展场翻修推迟三年,成为今年春季台湾文艺界的盛事。文中还阐述了清翫雅集的理念、展览筹备情况、会员对珍宝的态度,同时提到了展览的遗憾以及两岸文博交流的现状和展望。
台北3月22日消息,今天我们要聚焦一场在台湾文艺界引发广泛关注的盛会——清翫雅集“30年聚会”,也就是其举办的30周年庆收藏展。
清翫雅集是一个在全球收藏界都颇具知名度的团体,它成立于1992年。“清翫”一词,意为玩赏;“雅集”则延续了古代文人结社的传统,倡导会员之间相互分享、共同研习。截至2024年底,这个团体已经吸纳了32位会员,这些会员大多是台湾顶尖的企业家。
此次收藏展于2025年1月17日至3月23日在台北举行。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展览原本应更早与大家见面,却因为新冠疫情以及展场翻修等原因,推迟了整整三年。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今年春季台湾文艺界备受瞩目的盛事。
图为“器物千秋”展示的北宋白釉刻牡丹纹盘口瓶(右)、金代磁州窑红绿彩将军坐俑(左)。 记者 杨程晨 摄
为了这场展览,由廖桂英率领的筹备团队可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从各会员手中精心挑选珍品,仅仅这个挑选过程就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廖桂英表示:“清翫雅集30周年庆的出版物涵盖了700件文物,而实际展出的只有一半。要说这样大规模的展览没有遗憾那是不可能的,但好在各界朋友参观后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该展览的书画召集人石允文说,清翫雅集的各藏家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他们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热爱让藏品超越了物质价值。会员们会定期聚会,交流收藏心得。而每10年举办一次的大展,就像是一场规模更大的“聚会”,他们会邀请观众一同来品读这些珍品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策展人之一、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组研究人员陈勇成向记者介绍,“真藏”与“长珍”是清翫雅集会员对待珍宝的态度。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个群体的收藏不断向细分领域拓展。比如这次展出的扬州画派、松江画派的画作,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专程前来观摩。陈勇成感慨道:“清翫雅集涵养了对古代艺术的学习之风,学术工作也越来越扎实。”
台湾资深媒体人、古董鉴定专家戴忠仁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指出了其中的遗憾。他说:“虽然展览中有李士行、文徵明等元明雅士难得一见的作品,但关注书画的观众却不多。”他认为,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可能是台湾“教改”将书法排除在课纲之外,导致能欣赏传统字画的观众越来越少。他还直言:“问题在于台湾正因政治因素埋葬文化传统。”
廖桂英也认为,仅凭几次展览是不足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台湾当前缺乏珍视传统的氛围。她长期奔走于两岸之间,深刻感受到大陆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她说道:“不仅是北京、上海的大型博物馆人气火爆,各地的文博机构、私人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此次展览挑选多件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精品青花瓷器展出。 记者 杨程晨 摄
廖桂英还提到,过去大陆游客认为台湾的文创产品做得好,但如今她去大陆走一圈,发现各博物馆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网红”文创品。文物“生活化”的举措,让古代珍宝不再“遥不可及”。
回顾清翫雅集的发展历程,1995年和2009年,它先后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的邀请赴北京展览。2012年,在举办20周年庆收藏展时,该展以上海、台北联合指导的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特邀展的名义与观众见面。
廖桂英表示,过去30多年来,不论是公家单位还是私人策展机构,两岸文博机构在合作办展以及共同研究藏品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如今,清翫雅集以10年为跨度的大展即将闭幕,她满怀期待地说,希望遵循过去30年的传统,让这些珍宝重器早日与更多大陆观众见面,“我认为未来肯定有机会”。
本文介绍了清翫雅集在台北举办的30周年庆收藏展,包括展览筹备情况、会员收藏理念和态度,指出了台湾文化氛围存在的问题,同时展现了两岸文博交流的过往与现状,并对未来两岸文物交流充满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