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届科技大会,介绍了“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以及“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亮相的情况,阐述了该机器人的特点、优势和应用场景,还提及成都院在工程机器人领域的后续规划,以及四川和成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大时代的汹涌来袭,机器人产业如同被按下了加速键,迎来了迅猛崛起的黄金时期。在3月21日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举办的第二届科技大会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由成都院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设立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一重要时刻,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5位院士以及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权威人士共同见证,他们的到来为此次大会增添了浓重的专业色彩。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也在大会上首次正式亮相,仿佛一颗耀眼的新星,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揭牌仪式
想象一下,当科幻电影中的“钢铁侠”走进现实中的水电站,那将会是怎样一番震撼的场景?而如今,这样的场景正真实地发生着。红星新闻记者深入了解到,成都院携手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了“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不简单,作为适用于复杂条件下长距离胶带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智成一号”已经在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进入了紧张的测试阶段,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性进展。
据相关人员介绍,“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先进的多光谱成像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并且巧妙地结合了抗干扰滤波声纹识别技术。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融合,它能够对传送带托辊裂纹、位置偏移等故障进行精准检测与预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出设备的“病症”。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长距离胶带传送机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为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大会现场,这个高90厘米、重22公斤的“钢铁侠”充分展示了它的强大实力。它轻松地翻越了15厘米的障碍,就像一位敏捷的运动员;在20度的坡道上,它更是健步如飞,丝毫不受地形的影响。原来,它拥有一个具备275TOPS算力的机器人大脑,这个强大的“大脑”能够独立进行复杂任务的规划与推理执行,就像是一位智慧的指挥官。此外,它还拥有5小时超长待机和6米/秒的疾速机动能力,可以长时间守护长达3公里的运输线,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
当人工智能(AI)这一前沿科技邂逅大国工程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惊叹不已。它不仅赋予了巡检机器人如同“火眼金睛”般的精准检测能力,更孕育着智能建造领域的无限可能。红星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成都院将与合作单位在工程机器人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携手发力。他们计划联合研发大坝智能碾压、坝体智能浇筑、料场智能开采、隧洞智能施工、水下施工、风机吊装、光伏板吊装等多个方向的工程机器人,并将这些先进的机器人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共同培育工程领域的机器人产业,他们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大国工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成为省市产业建圈强链的重点产业。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发布。根据该政策,四川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12个亿,全力打造一个“科技攻关更聚焦、场景开放更丰富、算力供给更普惠、产业生态更完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以此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再看成都,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经聚集了超过1000家企业,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9%。目前,成都已有8款AI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日前,成都还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按照场景赋能、专班推进的思路,通过场景化落地,积极帮助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本文围绕成都院科技大会,介绍了“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揭牌和“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亮相,阐述了其功能和优势,同时提及成都院在工程机器人领域的规划。此外,还介绍了四川和成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及发展情况,显示出该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推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