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坚守,田国锐以复盘之钥开启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大门

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的职业故事。他拥有25年测量工作经验,多次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在清华课堂上,他受启发针对行业痛点提出问题,并决心研究“人为差错的预防及控制”。他善于复盘工作和生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我,练就绝活,在竞赛中获奖,还参与众多国家重点工程,研发多项关键技术,为大国工程测量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大国工程的建设征程中,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他为大国工程当了25年“眼睛”,他就是田国锐。如今,他在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里,正向着新的课题发起挑战,并且走进了清华大学的课堂。

25年坚守,田国锐以复盘之钥开启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大门

画面中,田国锐正在参加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工程测量工种决赛。

3月中旬,田国锐带着他那在雄忻高铁等在建项目中已成功应用的隧道施工全新技术手段这一最新课题成果,再次回到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一班第三阶段的学习。

在来清华“充电”之前,田国锐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把自己干了25年的工作从头捋了一遍。他比照多年来精心整理的测量失误案例库,对施工测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逐一复盘,努力优化每一道工序。同时,他还亲自动手录制、剪辑“微课堂”,为大家讲解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相关知识。

一直以来,作为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的田国锐,养成了及时复盘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工作中的事无巨细,还是生活里的言行举止,每隔几日,他总要静下心来“拷问”自己:这些天都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教训应该吸取?哪里还能再进行优化?

在清华课堂找到新目标

2024年9月,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的田国锐,以“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身份,作为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一班的学员走进了清华大学。在这里,他与一众学术大师和技能大师相遇。

当年,全国总工会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由220名工匠人才组成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是该工程的标志性项目。

在培训营里,田国锐与不同领域的大师朝夕相处,进行着智慧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复盘中抛出了一个关于行业痛点的“灵魂之问”:“测量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为什么测量差错却没有相应幅度的降低?”

在清华大学开阔了眼界的田国锐,决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他决定就“人为差错的预防及控制”进行应用研究,通过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向这一行业难题发起挑战。

田国锐深知:“人为差错是可以减少、避免和消除的,需要团队的力量,依靠系统管理。”他也清楚,完善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今43岁的田国锐,已经当了7年测量队队长。多年来,他详细记录了亲历或经多方核实了解到的79件测量失误案例。这个案例库,就是他投身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这项长期战斗的底气所在。

田国锐相信:“经历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复盘则是那把精细的刻刀,能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转变为宝贵经验。”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他觉得善于复盘,都能收获幸福和快乐。

每天夜晚临睡前,田国锐都会放下手机,在脑海里进行复盘。他说:“我性格内向,遇事反应‘慢一拍’,只好过后多琢磨。”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测量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白天要跋涉高山深涧进行测量放线,晚上还要复核海量数据、绘制图网。田国锐说,给工程当“眼睛”,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再多一次测量、再加一次复核”的坚持。

他也经常把这番道理讲给队里的年轻人听。日子长了,大家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略显沉闷的好大哥,对专业较真、认死理,但不管有多忙、多累,他总是会笑着回应大家。”

由于常年奔波在外,田国锐对家里的事几乎搭不上手,免不了听到妻子偶尔的抱怨。不过,他在给足妻子情绪价值的同时,也把测量路上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听多了因松懈心态造成生产事故的案例,妻子更加用心持家,为田国锐撑起了和睦安宁的“大后方”。

“在复盘中认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田国锐的这番分享来自切身感受,更能引人共鸣。

21岁那年,田国锐来到甘肃一个新的工地。他自认为有了3年测量经验,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完全可以胜任班长,结果却落选了。随后他报名参加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也没能入围。面对这些打击,田国锐心有不甘,但他没有消磨锐气,而是重新审视自我,寻找自身的不足。

田国锐发现,现场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测量数据时,眼睛要在资料和计算器间反复切换,导致数据输入效率低,且容易误读数据。于是,他开始跟自己较劲,思考能否将口算与盲打结合起来。

专业计算器的按键只有黄豆大小,田国锐一有空就用手指感受按键的分布,一天几百次反复练习。时间长了,他的手指像长了眼睛一样,无论用双手还是单手,都能不看按键就准确快速地操作计算器,做到了简单数据口算“笔到结果到”,计算器盲打“人机合一”。

当好大国工程的“眼睛”

练就绝活的田国锐,终于等来了机会。2010年,28岁的他拿到了高手云集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入场券。

临近决赛,组委会发布的竞赛评分细则显示,偏重考察测算精度,而此前3个月的集训中,田国锐更多的是在练习测量速度。

这种“错位”并没有影响田国锐,他迅速调整好心态。在比赛中,第一项二等水准测量,他以闭合差0.21毫米的高精度提前18分钟完成;第二项施工放样测量,他提前22分钟完成,精度满分;第三项平面控制测量,他以角度闭合差0.6秒、全长相对闭合差1/360000的高精度提前24分钟完赛,创下精度满分且3个单项速度最快的纪录,斩获大赛金奖。

“这个机会我等了整整10年。在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选择清空自己,把心态归零。”此后,田国锐放弃了不少机会,他没有像很多测量员一样选择转岗,而是继续深耕专业,当好大国工程的“眼睛”。

藏南地区的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全长13073米,隧道进出口位于雅鲁藏布江岸坡,临江高陡岸坡的特殊地形使得隧道无法增加工作面,测量难度陡增。

“如果对隧道洞口的测量有1毫米的误差,掘进7015米后就可能会偏出数米,最终将无法与山对面的隧道准确对接。”为减少短边对方位角传递的影响,田国锐摸索研发出“主副导线网控制双洞隧道测量工法”,将隧道在地面模拟,反复进行贯通试验。为了提高精度,田国锐反复进行洞内导线测量,一进洞就是30多个小时。

隧道贯通时,横向贯通误差不到允许误差的一半,田国锐和同事们创造了高原铁路隧道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纪录。

隧道贯通那天,吃了数不清的泡面,没睡过几个安稳觉的田国锐,用一顿庆功酒释放压了3年的压力。

在高铁建设大发展时代,田国锐参与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隧道的测量控制,主持研发施工关键技术116项,创效1551万余元。

本文介绍了一线测量员田国锐的职业经历和成就。他拥有25年测量经验,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启发,决心解决行业难题。他善于复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练就技能绝活,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还参与多个国家重点工程,研发多项技术,为大国工程测量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其坚持和钻研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40.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