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在即,危险废物处置新时代:目标明确,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展开,介绍了危险废物管理的现状、《意见》提出的阶段目标、优化处置方式的举措以及推动管理信息化的进展,分析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危险废物收集便利化、转移快捷化以及监管信息化。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险废物管理技术部主任郑洋指出,《意见》明确了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和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时间节点,具有关键的政策导向和指导意义。

明确阶段目标

危险废物指的是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依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长期以来,危险废物一直是环境风险防控和监管的重点领域。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力强化危废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

广州市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华南区域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是广州集焚烧、物化、填埋、收集贮存和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基地。该公司总经理彭长武向记者透露:“2021年,公司收运危险废物2.6万吨,到2024年收运量达到8万吨,危险废物收运量增加了近3倍。”作为危废处置企业,能明显感觉到近年来随着环境监管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产废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不规范行为大幅减少,危险废物业务量总体呈增长态势。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连续15年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统筹开展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平均每年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问题约10万个。自《方案》印发实施以来,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持续提升,非法转移倾倒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每年约2.1亿吨,较2020年提升了5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量总体匹配。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286万吨/年,医疗废物实现了100%的安全处置。

《意见》以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环境监管和严格管控填埋处置量占比为切入点,提出了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按照要求,到2026年,全国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要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到2027年,全国危险废物相关单位基本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到2030年,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要控制在10%以内,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郑洋表示,《意见》通过明确关键时间节点,将危险废物治理目标量化、具体化,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详细行动计划,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分阶段目标兼顾了不同区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管理,增强了可操作性。

优化处置方式

《意见》聚焦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目标,提出要提升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保障能力。

一方面,针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要促进危险废物收集便利化和转移快捷化;动态健全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保障体系,促进区域处置设施共建共享;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和处置方式,优化偏远地区收集处置方式。

郑洋认为,《意见》提出的这些举措,将显著提高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效率,降低处置成本,促进区域间协作,优化区域利用处置能力布局,提升利用处置能力,特别是特殊类别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危险废物治理将逐步实现从“区域限制”到“区域协同”、从“末端填埋”到“资源化利用”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式。主要是针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引导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结构调整,促进危险废物再生利用;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险废物管理技术部监督管理研究室工程师葛惠茹介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在减量化方面,通过技术研发,采取机械打磨方式去除钢材表层氧化皮,从源头避免了废酸的产生;在资源化方面,将废铅蓄电池回收后拆解出铅板,经过熔炼提纯等技术重新生产为金属铅,再次用于制造新的铅蓄电池,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然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资源化技术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某些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尚不成熟,存在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此外,部分危废资源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

葛惠茹认为:“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同时,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对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需求也持续增加。

推动管理信息化

2024年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技术有限公司的“危云管”智慧平台正式上线。彭长武表示,“危云管”可实现危险废物通过小程序一键下单,上门清运,安全处置等一站式环保管家服务,有效解决并补齐城市小微企业危废信息化、规范化等引导作用。目前,平台已在广州白云区产废企业率先投入使用,反馈良好。

“危云管”是我国推动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有70余万家企业纳入了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较2018年启动系统使用时增加了近15倍;全面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2023年全国电子联单近700万份。

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也是重点工作之一。《意见》提出,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排查整治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机制。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险废物管理技术部监督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兆龙表示,采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强化危险废物信息化环境管理,将提升行业环境监管效能,实现监管模式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同时,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效能与环境风险防控能力。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危险废物全程跟踪与实时监控,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危险废物处理行业迎来新机遇,而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的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统一信息系统,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实时监管、转移轨迹随时可追溯,实现“一套数、一张网、一套图”的全覆盖监管。

同时,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着力推进“五即”规范化建设。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只要任何一家企业产生了危险废物,就发放一张“身份证”,无论是在库存环节,还是在转移环节,或者转出后处置,全部都要通过信息监管。强化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二维码信息化监管,严控危险废物失控失管的情况发生,提升环境监管的数智化水平。

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意见》,阐述了危险废物管理的阶段目标、处置方式优化以及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内容。虽然我国在危险废物监管和处置能力上有一定提升,但新技术推广面临挑战,行业发展机遇与困难并存。未来需加快建设统一信息系统,深化规范化管理,提升环境监管的数智化水平,以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95.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