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陆军某基地副食品保障工作,深入探讨了从传统“散装”保障到驻场统供、从吃饱吃好到个性化保障、从平时服务到战时支前的转变过程,展现了该基地在保障模式和手段上的创新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部队保障能力的显著提升。
滕召森摄:陆军某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验收发放驻训部队供应物资。
在连绵群山之间,一场实战背景下的联合后勤保障训练激烈打响。地方某单位在接到陆军某基地指令后,迅速依据副食品供应单的需求,高效完成了物资的分拣、装载和前送工作。
一张副食品供应单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保障效能呢?走下训练场,该基地军需营房科的张科长介绍说,如今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保障,得益于基地创新构建的副食品统采统供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保障。陆军某基地长期担负着驻训保障任务,供应单上的新变化,不仅牵动着驻训部队官兵的心,也推动着基地保障模式和手段不断改进升级。今天,就让我们追踪这样一张供应单,一同感受部队保障能力升级背后的探索与思考。
从“散装”保障到驻场统供——驻训餐桌的“新鲜度”上了一个层次
“订购食材已送达,请签字验收。”前不久,陆军某部经过千里机动,抵达陆军某基地场区驻训。部队刚刚安顿下来,地方某单位就及时将食材送达指定地域。紧接着,炊事班很快就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了餐桌。
这一幕,让陆军某部司务长徐良斌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他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只需提报需求,后续工作全由基地保障完成,这着实减轻了我们不少负担。”作为司务长,徐良斌对野外驻训伙食保障有着深刻的感受。
以往部队野外驻训时,部队机关业务科室需要自行联系供应商,提前到驻训地开展调研、询价、租赁运输车辆等一系列“粮草工作”。这种副食品筹措方式效益低下,人力物力成本高昂,较为粗放的供应模式,还牵扯了部队大量精力。
就拿“生鲜副食品”来说,机关采购人员按照规定外出采买,菜品价格会随市场大幅波动,种类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在野战环境下,后勤保障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小远零散”单位还得投入资金用于运输保障。
徐良斌回忆道:“过去部队采购副食品,实行的是部队联系的供应商与基层营连‘散装式’对接的供应方式,这导致部队副食品供应品种单一、新鲜度差。”
“不能因为保障滞后,而影响部队练兵质效。”为了解决驻训部队在采购副食品过程中面临的跨地域供应、筹供效益低、质量难保证等难题,在上级的指导下,该基地积极协调驻地政府,按照“依靠政府、军地协力、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驻场统供、即接即入、军地联管”的副食品保障新模式。
该基地搭建了运转高效、供给便捷的副食品统采统供平台。他们在指定区域筹建了面积达上千平方米、可储藏大量物资的副食品集配中心,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新鲜食材从源头到驻训餐桌的距离,让官兵们能够吃上新鲜的果蔬。
“生鲜食材贵在鲜,只有真正新鲜才能让官兵吃得放心。”该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副食品集配中心建成后,他们开设了冷链物流、冷链加工等功能区,建立了严格的物流标准,按照不同温层,明确了副食品的包装要求和运输环境;同时,严格把控供应商质检、部队验收等检验关口,定期对商品展开检测。
此外,该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还区分不同物流专业,组建了信息运维团队,负责副食品的筹措、仓储、质检、配送等工作,确保全流程运输畅通无阻。
“既要能造船,也要学会借船出海。”去年,该基地走访相关单位,研发集成了“订单管理、价格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质量管理”等信息模块的新软件,实现了驻训部队副食品采购从“线下”到“线上”的升级。
如今,基地确定的供应商根据部队每日“线上”下单需求采买次日副食品,大大缩短了物资筹措时间。他们还与驻训部队代表现地踏勘,科学设定配送路线,灵活搭配运输车辆,缩短了配送时效,准点配送率大幅提升,让驻训餐桌的“新鲜度”上了一个新层次。
从吃饱吃好到个性化保障——暖胃更暖心,练兵备战活力更足了
白灼虾、红烧肉……结束一天的训练后,参加驻训的某部下士江洪斌走进餐厅帐篷,看着桌上摆放的美味菜肴,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张科长介绍说:“无论是猪肉、海鲜还是蔬菜,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都非常苛刻,一旦运输途中存储不当,就会造成相应损耗。在基地副食品统采统供平台还未建立之前,供应商出于综合成本考虑,提供给驻训部队的副食品选择性和种类都比较少。”
该基地深知,既要保障到位,更要保证到“胃”。他们坚持问计于兵,主动突破地域限制,借助地方单位运输设备先进、存储手段科学的优势,不仅保障驻训官兵能够吃上鲜活的海产品,还将各地特色农副产品引入部队。
如今,无论是北方优质杂粮、南方新鲜果蔬,还是山区特产干货,都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该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极大地丰富了食材保障的多样性。
某营司务长张桐一边给记者讲解多种烹饪方法,一边拿出基地配发的平板电脑,打开APP订购食材。记者看到,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了多种菜系、百余种菜品,每个菜品都详细标注了营养元素。轻点常用副食品功能键,食材被清晰地划分成肉、蔬菜、鱼禽等12大类。
张桐说:“以往驻训期间,制订食谱时总担心订不到大家想吃的菜。如今实行统采统供,菜品种类应有尽有,大家想吃的特色菜,我们都能轮番写入食谱中。”
有了好食材,还得有过硬的厨艺。为了提升驻训炊事员的保障能力,他们结合驻训任务性质、官兵训练强度和岗位需求,主动邀请地方名厨走进军营传授技能,编写教案推送至网络终端。
此外,为了改善驻训部队的制炊及用餐条件,该基地还向驻训部队开放“公物仓”,为他们提供各类操作台、分餐台、保鲜柜等设施设备。
走进驻训的某连食堂,只见餐厅帐篷内,除了放置有常规餐台、餐桌等“五小样”,还配备了奶制品保鲜柜、煮面机、饮料机等设备。张桐表示,如今野外驻训也能按照在营标准保障,达到分区合理、管理规范的要求。
“今天有黄焖鸡、地三鲜……”又到开饭时间,看着食堂的菜单,正在驻训的某部军需营房科助理员感慨道:“自从来到基地驻训,从吃饱吃好到个性化保障,不仅暖胃更暖心,练兵备战的活力也更足了。”
从平时服务到战时支前——供给更高效,野战保障挑大梁
车流滚滚,兵车竞发。在一次演习中,某部担负主攻任务,各营连依托自身力量实施热食伴随保障,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干粮。
临近中午,某营正准备埋锅做饭,谁知导调员突然下达指令:“你营炊事车被炸毁,人员伤亡严重,失去保障能力。”
“没有热食保障就吃单兵干粮。”面对突发情况,该营指挥员果断做出决定。然而,一份上级文电随后传来:“当前战况胶着,请你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由于所带的干粮数量有限,该营指挥员不禁着急起来:“时间久了,再过几天吃啥?”
纵观各野战演训场,“保障联、联保障”的场景不断涌现,各级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深入探索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新方法,下功夫破解驻训保障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前后方力量的综合保障、各要素的密切协同,切实为备战打仗提质增效。
情况紧急、任务繁重,联合保障必须紧跟步伐。在特殊作战环境下,后方力量如何实现高效供给?这一关系到作战胜负的后勤保障问题,引起了各级指挥员的深入思考。
该基地领导表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直都是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地作为备战打仗的‘屯兵场’,必须将全部精力聚焦到打仗上,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打仗使劲。”
该基地积极探索军地联合、平战一体的野战联合保障模式,与平台企业依据新的伙食费标准和实物定量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副食品目录;与地方政府建立常态沟通和定期会商机制,确保野战地域信息畅通,指挥高效。
他们还积极协调驻地政府统筹周边优质资源,指导供应商与周边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肉禽养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日常演训和作战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供给。
“车辆伪装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环境,在行进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伪装材料……”在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该基地干部朱金银正在给地方货运驾驶员讲解有关野战知识,确保他们熟悉规定要求,赢得了阵阵掌声。
一位副食品供应商说:“我们虽然没穿军装,但同样也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基地定期选派人员为我们上门‘传经送宝’,大家的国防意识明显提高了。”
该基地领导介绍:“只有把平时当战时,才能确保战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一个时期以来,他们坚持按照实战标准,常态组织军地开展指挥协同、力量编组、运力衔接等训练,确保战时联合保障无缝对接,提高整体应急、支援保障能力。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坚实的保障力,能够催生出强大的战斗力。前不久,某部参加联合演训活动。到达演习地域后,该部生活服务中心主任陈志伟犯了愁:基地驻地偏远,参演部队大量进驻后,给饮食保障带来了诸多困难。
出乎意料的是,基地副食品集配中心安排的送货车随后跟进,让陈志伟悬着的心落了地。他感慨道:“从平时服务到野战保障,政府与部队创新机制提高了保障效能,如今我们野外驻训时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少,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支撑,我们更有信心打胜仗。”
本文围绕陆军某基地副食品保障展开,详细阐述了该基地在保障模式上从“散装”到驻场统供、从吃饱吃好到个性化保障、从平时服务到战时支前的转变。通过创新构建副食品统采统供平台、借助地方优势资源、探索军地联合保障模式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部队的保障能力,为练兵备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撑,彰显了保障力对战斗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