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区黄石村200余亩茉莉花田作为福州市首批“一级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承载着千年农业密码与福州茉莉花窨茶技艺。然而在2023年9月,台风“海葵”带来的特大暴雨让这片花田遭遇劫难。长乐区人民检察院关注到相关线索后,联合多部门开展公益诉讼诉前磋商,制定解决方案,目前修复工作正有序进行,有望保障今年夏季茉莉花生产。同时还提到代表委员对相关检察工作的肯定与期望。
在长乐区的黄石村,有一片面积达200余亩的茉莉花田。这片花田可不简单,它是福州市首批挂牌的“一级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从南宋时期开始,这里就已经闻名遐迩,福州那传承千年的茉莉花窨茶技艺在这里不断延续,仿佛一部鲜活的农业文化史书,承载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农业密码。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而这片位于闽江入海口冲积平原上、富含矿物质的砂质土地,正是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大自然有时也会露出它的“狰狞”一面。2023年9月,台风“海葵”来袭,带来了特大暴雨。这场暴雨如同一场噩梦,让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花田遭遇了历史性的劫难。
检察公益护航茉莉飘香
当时,凶猛的山洪裹挟着泥石流,瞬间淹没了黄石村附近的茉莉花田,就连新闽莉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和库房也未能幸免。经统计,总体受灾面积达到了40余亩,原本生机勃勃的花田一片狼藉。
时间来到2024年3月初,关于黄石村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受到侵害的线索,引起了长乐区人民检察院的高度关注。
长乐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 程高捷: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黄石村的茉莉花田属于福州茉莉花一级种植保护基地的范围。但是,基地内被砂石堵塞的溪流、河道未能及时得到清理疏浚,这使得基地内种植的茉莉花的保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春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公益保卫战正式打响。
2024年3月28日,福州、长乐两级检察机关与两级农业、水利部门及属地街道等行政主管部门齐聚一堂,召开了公益诉讼诉前圆桌会议。在会议上,各方积极开展诉前磋商,经过深入讨论,最终促成各职能部门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6条。
长乐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 程高捷:会后,福州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对《关于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细致修订。秉持着“先建后补”的暖心原则,为基地提供了10余万元的补助资金。这笔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给遭受灾害的茉莉花种植户带来了希望和支持。此外,还拨款15万元专门用于修复基地周边的水渠边坡和水闸水毁部分,为花田的后续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福州新闽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林永光:福州、长乐两级检察机关牵头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对灾后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之后,他们为我们及时疏通了水渠,还针对我们灾后重新种植的茉莉花田给予了补贴。这些举措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对未来的生产充满了信心。
目前,黄石村内的修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将于4月清明节前完工,这样就能保障今年夏季的茉莉花生产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让那熟悉的茉莉花香再次弥漫在这片土地上。
长乐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 林飞:一诉了之并不是检察公益保护的价值追求。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磋商会议机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提前磋商、督促整改、成效保持多个阶段的跟进监督,我们能够破解治理合力和执行到位的难题,确保公益保护取得实效。去年以来,我们聚焦生态保护、安全生产、文化遗产保护等行政执法盲点,共发出磋商意见书18份,督促行政部门依法履职,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实现了最大的公益保护。
当3月的春雨轻轻浸润修复后的花田,这片承载着福州茉莉花茶传奇的土地,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迎接夏花的绽放。而检察公益诉讼的根系也早已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从守护一株小小的茉莉到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司法力量正在绘就一幅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图景。这或许就是对“存续农遗文明,守望文化根脉”最生动的法治诠释。
代表委员看检察
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天龙:黄石村这个公益诉讼案件办得非常精彩,相关经验还被最高检推广,值得肯定。我希望检察机关能够立足自身职能,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福建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本文围绕长乐区黄石村茉莉花田受灾展开,阐述了台风灾害对花田造成的破坏,以及长乐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通过公益诉讼诉前磋商等方式,积极推动花田修复工作。目前修复工作有序进行,有望保障夏季茉莉生产。同时强调了检察公益诉讼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代表委员对相关工作的认可与期望,展现了司法力量在守护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