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清明临近人们热衷踏青等户外活动展开,讲述了蒋大妈和孙女士在郊外被蛇咬伤的惊险经历,介绍了春季毒蛇的习性、杭州常见毒蛇种类,以及毒蛇咬伤的救治方法、误区和外出防蛇指南。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踏青、登山、野餐等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成了众多人假期休闲放松的热门选择。
上周六,家住余杭的蒋大妈(化名)满心欢喜,打算赶在清明前制作青团。于是,她和邻居大姐兴致勃勃地相约前往郊外采艾草。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出行差点酿成大祸。
当时,蒋大妈悠闲地哼着小曲儿,弯腰在草丛里扒拉着艾草。突然,她的左手背一阵麻意袭来,紧接着便是瞬间的一阵剧痛。她下意识地低头一看,只见一条灰褐色的“闪电侠”(蝮蛇)正迅速地撤离现场,而她的手掌处留下了两个小黑洞。“糟糕,被咬了!”蒋大妈惊恐地喊道。
邻居大姐反应迅速,抄起鞋带,熟练地上演了一场“花式绑扎术”,然后一路飙车,火速把蒋大妈送到了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转眼间,蒋大妈的左手已经肿成了“发面馒头”。幸运的是,救治及时,蒋大妈并无生命危险。
无独有偶,第二天,又有一位孙女士(化名)遭遇了类似的惊险情况。孙女士前一天和朋友外出踏青,在林间正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美美地拍摄着照片。突然,右脚后跟处传来一阵剧痛。孙女士吓得尖叫一声,赶紧抬起脚甩了几下,只见一条细细的褐色小蛇划过一道弧线后飞速蹿离。“糟了,被蛇咬了!”孙女士顿时手足无措,脑袋里一片空白。她忍着剧痛,慌慌张张地跑下山。
当孙女士到达医院时,她的脚已经肿胀得非常严重,皮肤泛起了青紫色,连鞋都穿不进去了。
为什么春季蛇会如此“暴躁”呢?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袁丞达医师介绍,春季气温回升,冬眠苏醒的毒蛇活动变得频繁起来。尤其是蝮蛇,它们喜欢藏身于草丛、石缝之中,而且攻击性很强。如果被蛇咬伤后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要注意的是,蛇在冬眠后攻击性和毒液浓度都会相对较高。由于冬眠时毒液没有排泄渠道,会不断累积,所以春天初醒的蛇体内毒液浓度反而比平时更高,此时被咬伤害更大。除此之外,3~5月也是蛇类寻找配偶的时候,“单身”的它们情绪相当不稳定,好斗且攻击力倍增。因此,对于不小心进入它们“禁区”的人来说,可要加倍小心。
在杭州,最常见到的有四种毒蛇,分别是蝮蛇、五步蛇、眼镜蛇和竹叶青。其中,蝮蛇的数量最多,通常在水边、平地、田野、杂草处活动;五步蛇通常在山区活动,特别在山谷里比较多,像灵隐一带的山间及周边的茶园里,就曾发现过五步蛇(注:被五步蛇咬也别信“走五步就倒”的江湖传说,该“跑”医院还得跑);眼镜蛇最多出现在丘陵地带,不过数量比较少;竹叶青多在夜间活动,通常在周边山区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出没。
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救治的黄金时间是2 – 4小时以内。正确的流程请大家记好:辨认毒蛇、取下配饰、清水冲洗、及时送医。具体来说,尽量看清楚毒蛇的外观(蛇形、舌头、花纹、颜色),如果可以,对蛇进行拍照,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好更快地采取治疗方案;可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在伤口局部及近心端用具有弹性的宽布条进行包扎;陪同人员可帮助去除患肢的手镯、戒指、鞋子等受限物品,防止肿胀加重导致进一步伤害。
同时,有一些误区千万别踩。比如用嘴吸出毒液,别学电视剧情节,口腔黏膜破损可能会加重中毒;盲目切开伤口,操作不当易感染或损伤血管神经。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镇定,避免剧烈奔跑;用布条、鞋带等在伤口近心端10cm处松紧适中进行绑扎(每30分钟放松1 – 2分钟);用清水冲洗伤口,减少毒液残留;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此外还要明确,毒蛇咬伤不是打一支血清就可以,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
为了避免被蛇咬伤,外出时记得做好这些。牢记“防蛇三件套”,做户外活动的“稳健派”:野外活动穿长袖衣裤、高帮鞋,避免裸露皮肤;用木棍探测后,再通过草丛、灌木;携带蛇伤急救包(含绑带、消毒工具)。
本文通过蒋大妈和孙女士清明前后踏青被蛇咬伤的事件,向读者科普了春季毒蛇的习性、杭州常见毒蛇种类、毒蛇咬伤的救治方法及误区,还有外出防蛇的相关指南,提醒大家在春季户外活动时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蛇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