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聚红盛:以“人情味”扎根当地助力乡村振兴,聚红盛150年:从单一门店到餐饮集团的逆袭之路

本文围绕走过150年历程的老字号聚红盛展开,讲述了它从单一小门店发展成餐饮集团的过程,深入剖析其生存之道,包括尊重职工、传承手艺等理念,还介绍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在餐饮行业中,有这样一个历经150年风雨的老字号——聚红盛,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最初员工不足50人的单一门店,到如今拥有6家门店、近千名员工的餐饮集团,聚红盛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故事,其生存之道更是“耐人寻味”。

当客人踏入安徽寿县聚红盛饭店时,一句喊堂,三声锣响,那复古而有趣的迎宾方式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少顾客都不禁感叹:“来这里就餐,仪式感满满!”

聚红盛可是由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孙家鼐。自1875年创立以来,今年刚好迎来它的第150个年头。这个民族品牌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寿县的一家小门店,逐渐成长为如今颇具规模的餐饮集团。

要知道,餐饮业有个较为流行的说法:平均生存周期只有18个月。特别是近年来,食材、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在消费升级红利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企业普遍面临着调整与转型的压力。那么,聚红盛究竟有着怎样的生存之道呢?

聚红盛第六代掌门人、安徽聚红盛餐饮集团董事长邸道阳认为:“老字号要发展,传承与传人很重要。”聚红盛之所以能够再次焕发生机,与企业始终传承的尊重职工、尊重手艺、尊重劳动的管理理念密不可分。邸道阳还强调:“至于传人,不仅包括企业负责人,也包括后厨师傅、前台跑堂等在内所有人员的齐心协力。”

在聚红盛,尊重职工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寿县聚红盛饭店门口,戴着瓜皮帽、身着古装的“堂倌”刘国强常常被顾客邀请合影。70多岁的他已经在聚红盛工作了40来年,到了退休年龄后,又被公司返聘。刘国强说:“我还能干,也闲不下来。对聚红盛这么多年的感情,我还真舍不得离开。”而且,他还把儿子介绍到这里工作,如今儿子已是一名技艺娴熟的后厨大师傅。

邸道阳介绍说:“老职工是宝贵财富,返聘代表我们对老一辈餐饮人的尊重。”老员工阅历丰富、人情练达,他们的服务更容易受到顾客好评。在聚红盛的员工中,父子、婆媳、叔侄这样的亲戚“搭子”并不少见。邸道阳自豪地说:“说明我们对员工好,不然大家也不会介绍家人来工作。”

把员工当家人,在聚红盛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新员工入职当天,公司会举行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宴请,必须有包括1名管理人员在内的3名以上公司工作人员参加,宴请的标准也不能低于当地一般宴席的餐标。此外,公司人事和后勤部门会以“一种无微不至的方式”持续关心新员工3天,包括为其准备床铺、洗漱用品等各方面生活保障。同时,在培训和上岗方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关怀不少于3天,直至新员工完全适应新的岗位。这个由邸道阳创建的关爱员工“三三制”,在当地餐饮业内被人津津乐道。邸道阳说:“我们服务员和同行聊天,聊起待遇时往往就会自豪地说,‘我们有三三制’。”

不仅如此,聚红盛对离职员工也同样充满关怀。邸道阳说:“有些企业,员工一旦离职,就好像与原先的企业‘翻脸不认人’,但我们这里不是。”聚红盛的员工即便离职了,企业还要给他们办一桌欢送宴。有员工因为孩子上学需要陪读,不得不辞去工作。而正是这桌欢送宴,让他在结束陪读之后又选择了回来上班,因为“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企业”。常年积累下来,老员工也成为聚红盛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今的聚红盛,每到夜晚总是灯火璀璨,人头攒动。但在2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民营饭店的挤压,聚红盛的生意一度萧条。负债多、人员少、手艺失传……彼时由于经营困难,员工大多外出另谋生路。直到2002年,邸道阳接手,这一情况才得到好转。

邸道阳说:“也许是命运使然。我母亲是孙氏后裔,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对我说,希望有一天我能让聚红盛再度繁荣。”这块由孙氏家族打造的金字招牌,让邸道阳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掌舵之初,百废待兴。邸道阳决定先从品牌建设开始,“老品牌源于老味道,要先找回曾经的聚红盛的老味道。”

他把目光投向了寿县名糕点“大救驾”。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战争中存粮短缺,是寿县百姓用一种油性面饼救了他,这种面饼因此得名“大救驾”。邸道阳接手聚红盛时,正宗地道的“大救驾”制作手艺都在白案师傅于阿姨身上。后来因为要照顾家人,于阿姨离开了聚红盛。为了请回于阿姨,邸道阳在当时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骑着自行车上门拜访。碍于家中有人需要照顾,而且路远不方便,于阿姨有心无力。邸道阳遂拍着胸脯对她保证:“我们骑自行车接送。”几经劝说,于阿姨被他打动,之后隔三岔五去饭店教授手艺。邸道阳也履行承诺,每次都由自己或其他同事骑车接送。感恩于聚红盛对自己手艺的重视,于阿姨将围裙送给了饭店。

聘请红案师傅宋国金的故事,则更像“三顾茅庐”。得益于家中有在聚红盛当厨师的长辈,宋国金的厨艺深得真传,其中盐焗鸡、烧鸡最为拿手。聚红盛经营困难时期,他正待业在家,邸道阳多次前去请他出山。“第一次去,他以有事为由拒绝了;第二次找他,他已经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公司上班了。”邸道阳说,直到第三次请他,以传承聚红盛老字号的重大意义为理由,才最终说服他。就这样一个个地请,老员工回来了,老顾客也慢慢回来了。留住的是“老味道”,也是一家企业的精神气质。正如聚红盛门前那副对联:“古剑不磨留养气,旧书重读当加餐。”

2009年,聚红盛作为中华八大菜系之徽菜代表企业,参加迎世博国际美食大赛并获得金奖。

走在寿县街道上,如果你要问一个人聚红盛在哪,他往往想都不用想,就顺手指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婚礼、儿子结婚、孙子的满月酒都是在聚红盛办的。之于寿县百姓,聚红盛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如今,聚红盛又多了一个标签,那就是助力乡村振兴。

邸道阳说:“我们80%的原材料都来自寿县张李乡,保证绿色原生态。如果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那也对得起我的劳模身份了。”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这重身份给他带来荣誉,也带来更多“责任”。在工会的牵线搭桥下,邸道阳担任了张李乡油坊村“名誉村长”“乡村振兴指导员”,大量收购村里农产品,村民也因此增收。他说收购农产品是双赢,“村民有钱赚,聚红盛有了稳定优质的食材供应商。”邸道阳表示,他心中经常默念聚红盛这三个字的寓意,“一家餐饮企业要想植根于当地,必先替当地人着想。”

本文介绍了有着150年历史的老字号聚红盛从单一门店发展为餐饮集团的历程。其成功得益于尊重职工、传承手艺的管理理念,如“三三制”关怀员工、请回老员工找回老味道等。同时,聚红盛还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聚红盛以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和人文情怀,在餐饮行业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125.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